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3-16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| 第16-28页 |
2.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| 第16-20页 |
2.1.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体系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1.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与其它传统应用系统的区别 | 第18-20页 |
2.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网络 | 第20-26页 |
2.2.1 以太网 | 第20-21页 |
2.2.2 控制网(令牌环和令牌总线) | 第21-22页 |
2.2.3 设备网(CAN网) | 第22-23页 |
2.2.4 影响网络性能的要素 | 第23-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基于传统调度策略的网络传输调度研究 | 第28-42页 |
3.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网络调度 | 第28-32页 |
3.1.1 传统的实时调度 | 第28-29页 |
3.1.2 反馈实时调度 | 第29-30页 |
3.1.3 网络调度 | 第30-31页 |
3.1.4 控制与调度协同设计 | 第31-32页 |
3.2 基于静态调度算法的网络传输调度 | 第32-35页 |
3.2.1 静态调度算法 | 第32-33页 |
3.2.2 RM调度算法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应用 | 第33-35页 |
3.3 基于动态调度算法的网络传输调度 | 第35-37页 |
3.3.1 动态调度算法 | 第35页 |
3.3.2 EDF调度算法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应用 | 第35-37页 |
3.4 静态与动态算法的比较及其仿真 | 第37-40页 |
3.4.1 算法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4.2 仿真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基于变采样周期的多重优先级调度策略 | 第42-58页 |
4.1 采样周期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4.2 最大允许时延(MADB)的估计 | 第44页 |
4.3 多重优先级调度策略 | 第44-48页 |
4.3.1 多重优先级调度体系架构 | 第45-47页 |
4.3.2 第一重优先级分配 | 第47-48页 |
4.4 可调度性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5 变采样周期算法 | 第49-56页 |
4.5.1 RM调度下的变采样周期算法 | 第49-52页 |
4.5.2 EDF调度下的变采样周期算法 | 第52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多重优先级调度策略的仿真和分析 | 第58-68页 |
5.1 Truetime介绍 | 第58-61页 |
5.1.1 Truetime Kernel | 第59-60页 |
5.1.2 Truetime Network | 第60-61页 |
5.2 仿真分析 | 第61-6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8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68页 |
6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