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招聘及招聘体系的涵义 | 第11页 |
1.2.2 招聘体系的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2.1 招聘体系招募阶段的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.2 招聘体系甄选阶段的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.3 招聘体系录用与反馈阶段的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3 招聘体系优化方案的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E集团招聘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18-29页 |
2.1 E集团招聘体系现状分析 | 第18-22页 |
2.1.1 E集团简介 | 第18-19页 |
2.1.2 E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| 第19-21页 |
2.1.2.1 E集团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职能 | 第19-20页 |
2.1.2.2 E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构成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1.3 E集团招聘管理体系基本流程 | 第21-22页 |
2.2 E集团招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9页 |
2.2.1 E集团招募阶段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6页 |
2.2.1.1 人员编制随意更改 | 第23页 |
2.2.1.2 岗位定位不明确 | 第23-25页 |
2.2.1.3 招聘渠道不够灵活 | 第25-26页 |
2.2.2 E集团甄选阶段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2.2.2.1 面试官面试较随意 | 第26-27页 |
2.2.2.2 甄选方法较单一 | 第27页 |
2.2.2.3 背景调查不够重视 | 第27-28页 |
2.2.3 E集团录用与反馈阶段存在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2.2.3.1 拟录用人选流失 | 第28页 |
2.2.3.2 招聘效果评估不够重视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E集团招聘体系现存问题的动因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1 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 | 第29页 |
3.2 工作分析不规范 | 第29-30页 |
3.3 忽略人与职位匹配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4 胜任力素质分析不足 | 第32-34页 |
3.5 面试官专业度偏低 | 第34页 |
3.6 录用审批时间较长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E集团招聘体系的优化方案 | 第35-49页 |
4.1 招募阶段的优化方案 | 第35-39页 |
4.1.1 实施与集团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 | 第35-36页 |
4.1.2 对招聘岗位进行基于胜任力素质的工作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1.3 灵活选择招聘渠道 | 第38-39页 |
4.2 甄选阶段的优化方案 | 第39-43页 |
4.2.1 提升面试官专业度 | 第39-40页 |
4.2.2 运用全面的甄选方法 | 第40-43页 |
4.2.3 重视背景调查 | 第43页 |
4.3 录用与反馈阶段的优化方案 | 第43-46页 |
4.3.1 优化录用审批流程 | 第43-44页 |
4.3.2 加强招聘效果评估 | 第44-46页 |
4.4 招聘后的优化方案 | 第46-47页 |
4.4.1 关注人才后续的培养和激励 | 第46-47页 |
4.4.2 运用PDCA理论进行招聘优化 | 第47页 |
4.5 招聘体系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| 第47-49页 |
4.5.1 企业文化的保障 | 第47页 |
4.5.2 招聘制度的保障 | 第47页 |
4.5.3 相关人员的保障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49-50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49页 |
5.2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A E集团应聘者测评量表 | 第52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