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自动化元件、部件论文--发送器(变换器)、传感器论文

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1 绪论第10-47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微纳光纤的制备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无机玻璃微纳光纤的制备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聚合物微纳光纤的制备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微纳光纤的导波性质第14-16页
    1.4 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第16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双锥形微纳光纤传感器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缠绕型(Twisted)微纳光纤传感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微纳光纤光栅传感器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微纳光纤谐振腔传感器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Mach-Zehnder干涉仪型(MZI)传感器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表面功能化或者掺杂微纳光纤传感器第31-35页
    1.5 微流控检测器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微流控吸光度检测器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微流控荧光检测器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微流控折射率传感第43-45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主要工作第45-47页
2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高灵敏度荧光传感器研究第47-5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7-48页
    2.2 微纳光纤在水溶液中荧光传感的理论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2.3 双锥形微纳光纤荧光传感器的制备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双锥形微纳光纤的拉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微纳光纤与微流控芯片检测通道平行集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荧光检测系统的构建第52-54页
    2.4 R6G的荧光检测第54-55页
    2.5 量子点标记链霉亲和素的荧光检测第55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飞升级检测体积传感器研究第57-6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7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化学试剂及实验设备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U-8微米线的制备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U-8阳模的制备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微纳光纤与微流控芯片检测通道垂直集成第59-61页
    3.3 飞升级体积荧光素荧光检测第61-62页
    3.4 飞升级体积折射率检测第62-6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4 基于金纳米棒光热效应的微流控芯片局域加热研究第64-8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电学加热法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光学加热法第65-67页
    4.2 金纳米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金纳米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理论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金纳米棒光热效应第70-72页
    4.3 实验部分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化学试剂及实验设备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金纳米棒的制备和表征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罗丹明B荧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微流控芯片中液滴的产生第75页
    4.4 基于金纳米棒光热效应的微流控芯片中液滴的局部加热研究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单个液滴的加热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连续液滴的加热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聚合酶链反应(PCR)温度循环控制第78-7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5 总结和展望第80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96页
作者简历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ITIL的G公司IT核心系统运维管理实施研究
下一篇: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知信行及骨密度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