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地铁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工程背景 | 第15-22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 工程环境 | 第16-17页 |
2.2.1 地上建筑物 | 第16页 |
2.2.2 地面交通 | 第16-17页 |
2.2.3 地下管线 | 第17页 |
2.2.4 气候条件 | 第17页 |
2.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| 第17-19页 |
2.3.1 场地环境概况 | 第17页 |
2.3.2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3.3 水文地质情况 | 第18页 |
2.3.4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| 第18-19页 |
2.4 工程特点 | 第19页 |
2.5 工程重难点 | 第19-21页 |
2.6 确定施工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降排水施工技术 | 第22-31页 |
3.1 降水方案 | 第22-24页 |
3.2 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| 第24-27页 |
3.2.1 施工方法的选择 | 第24页 |
3.2.2 降水井设置 | 第24-25页 |
3.2.3 施工工艺 | 第25-26页 |
3.2.4 排水管铺设 | 第26-27页 |
3.2.5 降水配电系统 | 第27页 |
3.3 降排水维护管理 | 第27-28页 |
3.3.1 降排水维护 | 第27-28页 |
3.3.2 降水动态观测 | 第28页 |
3.4 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| 第28-29页 |
3.4.1 局部异常水处理措施 | 第28页 |
3.4.2 潜水残留水处理措施 | 第28-29页 |
3.5 降水井后期处理 | 第29页 |
3.6 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 | 第29-31页 |
3.6.1 地面沉降防止措施 | 第29页 |
3.6.2 地下水资源保护 | 第29页 |
3.6.3 地下水污染防治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车站盖挖法施工技术 | 第31-50页 |
4.1 施工方案 | 第31页 |
4.2 围护结构及中柱桩基施工 | 第31-34页 |
4.2.1 设计说明 | 第31-32页 |
4.2.2 围护结构施工 | 第32页 |
4.2.3 钻孔灌注桩工艺流程 | 第32-34页 |
4.2.4 钻孔灌注桩基注浆加固 | 第34页 |
4.2.5 质量检测 | 第34页 |
4.3 中间立柱施工 | 第34-39页 |
4.3.1 施工流程 | 第35-36页 |
4.3.2 施工方法 | 第36-39页 |
4.4 基坑开挖、覆土回填及路面恢复 | 第39-40页 |
4.4.1 基坑开挖 | 第39页 |
4.4.2 覆盖回填 | 第39-40页 |
4.4.3 路面恢复 | 第40页 |
4.5 主体结构施工 | 第40-49页 |
4.5.1 施工步序 | 第40-41页 |
4.5.2 地模施工 | 第41-42页 |
4.5.3 钢筋工程 | 第42-43页 |
4.5.4 防水混凝土工程 | 第43-45页 |
4.5.5 边墙混凝土接头的防水堵漏处理 | 第45-46页 |
4.5.6 接地网施工 | 第46-48页 |
4.5.7 站台板施工 | 第48-49页 |
4.6 车站附属工程施工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结构防水施工技术 | 第50-63页 |
5.1 防水设计原则 | 第50页 |
5.2 结构防水体系 | 第50-51页 |
5.3 盖挖结构防水施工 | 第51-54页 |
5.3.1 盖挖结构防水施工范围 | 第51页 |
5.3.2 盖挖结构防水方法 | 第51-52页 |
5.3.3 盖挖结构防水工艺流程 | 第52页 |
5.3.4 防水材料铺设施工工艺 | 第52-54页 |
5.4 特殊部位结构防水 | 第54-60页 |
5.4.1 盖挖结构变形缝、施工缝的防水 | 第54-58页 |
5.4.2 结构接口部位防水施工 | 第58-59页 |
5.4.3 穿墙管件的防水结构施工 | 第59-60页 |
5.5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| 第60-63页 |
5.5.1 初期支护喷射防水混凝土 | 第60-61页 |
5.5.2 二次衬砌模筑防水混凝土 | 第61-62页 |
5.5.3 结构混凝土防渗漏、防开裂的施工技术措施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施工监控技术与数据分析 | 第63-73页 |
6.1 监控测量设计 | 第63-64页 |
6.1.1 监测项目 | 第63页 |
6.1.2 监测测点布置 | 第63页 |
6.1.3 监测网建立 | 第63-64页 |
6.2 车站主体监测方案及数据分析 | 第64-69页 |
6.2.1 建(构)筑物沉降 | 第64-66页 |
6.2.2 道路及地表沉降 | 第66-67页 |
6.2.3 地下管线沉降 | 第67-68页 |
6.2.4 中柱沉降 | 第68页 |
6.2.5 桩顶水平位移 | 第68-69页 |
6.3 车站附属结构监测数据分析 | 第69-72页 |
6.3.1 潘家园挡墙 | 第69-70页 |
6.3.2 3号出入口上方地表沉降 | 第70-71页 |
6.3.3 3号出入口上方地下管线沉降 | 第71-72页 |
6.4 监测结论 | 第72-73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