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学前教育、幼儿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、教学法论文

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(1949-2012)

中文摘要第4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引言第11-34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缘起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挖掘深层历史动因:来自主流教育价值取向的启示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探寻持续发展新路:关于“社会”与“情感”相融合的本体思考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重回教育价值现场:拓展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研究时间园地的现实需要第12页
    二、研究问题与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 三、核心概念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幼儿园艺术教育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育价值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教育价值取向第14-15页
    四、文献综述第15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第27-28页
    五、关于历史分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分期依据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历史分期第28页
    六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目的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29-30页
    七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思路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八、创新与不足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创新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不足第33-34页
第一章 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渊源第34-54页
    一、中国传统蒙学思想: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源头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蒙以养正:中国传统蒙养教育的价值追求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道由情生:注重伦理道德的养成第35-37页
    二、从“布道”到“借学”: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折点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中体西用:清末的美学价值取向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从模仿到本土化:民初幼稚园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转型第40-43页
    三、以美感完成其道德:20 世纪初蒙养院美育价值取向第43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美育价值取向形成的背景与动因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儿童美感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以美感完成其道德:美育价值取向的表征第49-54页
第二章 工具价值的萌芽:艺术教育启蒙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(1949—1956)第54-70页
    一、艺术教育启蒙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与动因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幼儿教育方针与相关教育政策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《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》及其影响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习苏联儿童艺术教育经验的初步萌芽第57-59页
    二、“以俄为师”:艺术教育启蒙时期对苏联儿童艺术教育经验的全面学习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苏联儿童艺术教育与新中国的历史渊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以俄为师”的务实选择第59-60页
    三、艺术教育启蒙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逐步形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弃西学苏: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首次尝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全面学习苏联: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实追寻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从照搬到自主探索: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走向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理想功利主义: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第63-64页
    四、艺术教育启蒙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表征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务实开拓的文化渗透: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审美价值建构: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在真实与虚幻的门槛上:基于《幼儿园教材选编》的分析第66-70页
第三章 工具价值的形成:艺术教育探索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(1957—1965)第70-86页
    一、艺术教育探索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产生的背景与动因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走向高度集权:本时期中国政治形态的嬗变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教育革命”:畸变的教育文化生态第72-73页
    二、对“活教育”思想的价值坚守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一切为了儿童:陈鹤琴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的价值形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神奇灵性与自然创新:陈鹤琴儿童艺术教育价值追求第74-75页
    三、价值的差异,观点的悖逆:关于美育问题的大讨论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实用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全盘否定“活教育”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《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》目标及内容的批判与重定第78-79页
    四、实用主义的滥觞: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表征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强调社会价值:艺术教育动荡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我不能须臾看不见自己”: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体现第79-83页
    社会重建与行政制造意义: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(1966-1976)第83-86页
第四章 工具理性主义:艺术教育恢复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(1976-1990)第86-104页
    一、艺术教育恢复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及动因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本时期的政治形态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破”与“立”的统一:文艺思潮的汇合与发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碰撞中的价值坚守:教育理论的保守取向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:学前教育政策的导向第89-90页
    二、“感受美”与“表现美”:艺术恢复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对“文革”时期学前儿童教育思想的纠正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幼儿教育界的艺术实验探索与学术研究第91-92页
    三、艺术教育恢复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表征第9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童心和感官灵敏度: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的萌发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理性的光辉与规范的努力:第一次幼儿园统编教材出版第93-10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抽象与具象的对立与新的综合: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开发第103-104页
第五章 从工具价值到本体价值:艺术教育发展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(1991-2001)第104-122页
    一、艺术教育发展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及动因第104-11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经济:意识形态追寻的价值转向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和而不同:生机盎然的文化转向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从本土化到回归生活世界: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向第106-110页
    二、艺术教育发展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活力与创造: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化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思想就像天空中鸟儿的翅膀:90 年代的幼教改革实验第112-113页
    三、艺术教育发展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表征第113-1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主体性智慧的确立: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写实的精深与写意的昂扬: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第117-122页
第六章 价值融合:艺术教育繁荣时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(2002—2012)第122-151页
    一、艺术教育繁荣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及动因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多元化:政治文化的价值追求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个体价值”与“社会价值”视域中的“人的发展”第123-125页
    二、艺术教育繁荣时期幼儿园教育文化功能的重构第125-1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政治“波普”:政治、经济层面的价值引领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别开生面的突破:对外交流与本土文化的交叉与融合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新思想的推广和演变:西方儿童教育理论的深入影响第128-133页
    三、艺术教育繁荣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第13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均衡论的初步萌芽:“关于幼儿园艺术课程价值取向”的讨论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基础教育改革运动的深度推进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国外经典幼儿园艺术教育体系的引入与践行第136-144页
    四、艺术教育繁荣时期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第144-1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探索生命的原动力: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价值定位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人类智慧的充分展示: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第146-151页
第七章 新中国幼儿园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特点与反思第151-165页
    一、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历史嬗变的特点第151-1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: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潜流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育政策的导向:价值取向转变的风向标的第152-15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时代需求的召唤:价值取向主体变迁与话语转向的推动力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人文精神的彰显:东西方价值愿景的终极追求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对外交往的深入:教育价值取向嬗变的“林中路”第156-157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价值观的多元融合:价值取向的流变趋势第157-159页
    二、对新中国幼儿园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嬗变的反思第159-1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伟大的风格”与完美的艺术: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关系第159-16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在有形无形的屏障中自由的穿行:正确处理主流价值观与个性价值诉求的关系第160-1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跨界与综合:认真思考外来教育理论与本土艺术实践的适切性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揭示生命的本真状态:以人文精神实现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终极追求第162-165页
结语第165-168页
参考文献第168-179页
后记第179-181页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81页

论文共1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特征融合及流形排序的三维模型检索研究
下一篇:玉米中两个ZmAPO1基因功能分析及CMS-S育性恢复位点的定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