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玉米中两个Zm APO1 基因功能分析 | 第11-26页 |
1. 前言 | 第11-14页 |
1.1 玉米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研究的重要性 | 第11页 |
1.2 产量相关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3 玉米产量相关基因遗传研究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| 第13-14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2.材料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4页 |
2.2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| 第14-15页 |
2.3 序列扩增及测序 | 第15页 |
2.4 序列拼接及SNP获选 | 第15页 |
2.5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| 第15-1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6-23页 |
3.1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 | 第16-17页 |
3.2 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| 第17-18页 |
3.3 关联分析群体SNP检测 | 第18-19页 |
3.4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| 第19-23页 |
4.讨论 | 第23-26页 |
4.1 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 | 第23页 |
4.2 同源序列克隆及关联分析在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克隆中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4.3 F-box基因在玉米产量性状上的功能 | 第24页 |
4.4 Zm APO1-6,-9 与杂种优势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CMS-S育性恢复位点的定位 | 第26-39页 |
1 前言 | 第26-29页 |
1.1 细胞质雄性不育现象 | 第26页 |
1.2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 | 第26-27页 |
1.3 玉米S型CMS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| 第27-29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2.2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| 第30页 |
2.3 DNA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2.3.1 利用CTAB法提取玉米苗期叶片DNA | 第30页 |
2.3.2 混合样品DNA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2.4 表型评估 | 第31页 |
2.5 引物的开发及多态性筛选 | 第31页 |
2.6 分子标记数据的收集 | 第31页 |
2.7 QTL定位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7.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31页 |
2.7.2 QTL定位分析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1 群体育性分布 | 第32-34页 |
3.2 多态性引物筛选 | 第34页 |
3.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34页 |
3.4 QTL定位结果 | 第34-36页 |
4. 讨论 | 第36-39页 |
4.1 验证关联分析定位结果的方法 | 第36-37页 |
4.2 玉米CMS-S育性恢复由多基因控制 | 第37页 |
4.3 新恢复基因位点鉴定有利于CMS-S在杂种育种中的利用 | 第37-38页 |
4.4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9页 |
附录 1CTAB法提取植物叶片DNA | 第45页 |
附录2 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45-46页 |
附录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