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引论 | 第8-12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核心概念 | 第9-12页 |
·心理韧性 | 第9-10页 |
·幸福课程 | 第10-11页 |
·课程实践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·心理韧性的缘起与发展 | 第12-15页 |
·早期(20世纪50——70、80年代):现象学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中期(20世纪80年代末——90年代):系统研究 | 第14页 |
·深化期(20世纪90年代末——至今):现场干预 | 第14-15页 |
·心理韧性的因素 | 第15-17页 |
·个体内部保护性因素 | 第15-16页 |
·外部保护性因素 | 第16-17页 |
·心理韧性的模型 | 第17-20页 |
·补偿模型 | 第17-18页 |
·挑战模型 | 第18-19页 |
·条件模型 | 第19页 |
·Kumpfer的心理韧性框架 | 第19-20页 |
·心理韧性研究的现代趋势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心理韧性培养实践与经验 | 第22-32页 |
·美国宾夕法尼亚韧性项目 | 第22-24页 |
·加拿大RIRO韧性指南 | 第24-27页 |
·第一部分:韧性指导 | 第24-26页 |
·第二部分:帮助儿童增强韧性 | 第26页 |
·第三部分:关于RIRO | 第26-27页 |
·香港的"成长的天空计划"抗逆力辅导工作 | 第27-28页 |
·国内外心理韧性研究实践的经验 | 第28-32页 |
·重视预防的积极作用 | 第28-29页 |
·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 | 第29-30页 |
·保护学生的主动性 | 第30页 |
·完整的程序以及流程 | 第30-31页 |
·注重信念与行为间的联系 | 第31页 |
·注重经验式的学习方法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心理韧性培养实践的探索 | 第32-44页 |
·心理韧性培养的目标 | 第33-35页 |
·心理韧性培养的内容 | 第35-44页 |
·学会情绪管理 | 第35-37页 |
·运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思维方式 | 第37-38页 |
·有效地解决问题 | 第38-39页 |
·订立目标的训练 | 第39-40页 |
·掌握社交技巧 | 第40-41页 |
·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 | 第41-44页 |
第5章 建议与总结 | 第44-48页 |
·对于幸福课程几点建议 | 第44-46页 |
·教学的模式 | 第44-45页 |
·教师的选择 | 第45页 |
·教学的评价 | 第45-46页 |
·总结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