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8-2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三、主要概念界定 | 第11-14页 |
四、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五、研究的目的、思路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第一章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比较 | 第20-26页 |
第一节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障的发展概况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主体差异的比较分析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的比较 | 第26-42页 |
第一节 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 | 第26-31页 |
第二节 中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 | 第31-35页 |
第三节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差异的比较分析 | 第35-42页 |
第三章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手段的比较 | 第42-54页 |
第一节 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手段 | 第42-47页 |
第二节 中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手段 | 第47-50页 |
第三节 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手段差异的比较分析 | 第50-54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| 第54-62页 |
第一节 完善远程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适度放权,建立第三方认证机构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| 第56-58页 |
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| 第58页 |
第五节 加强远程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| 第58-60页 |
第六节 吸引更多地社会力量参与质量保障,建立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 | 第60页 |
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