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育学论文

生活能溢出教育的味道吗

中文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4页
中文文摘第4-6页
目录第6-11页
绪论第11-19页
 一、研究背景与宗旨第11-12页
  (一) 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(二) 研究宗旨第11-12页
 二、相关文献与综述第12-14页
 三、研究过程——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14-15页
 四、论文结构第15页
 五、研究方法第15-19页
  (一) 问题研究与体系研究第15-16页
  (二) 具体研究方法概述第16-19页
第一章 村庄——绿油油的庄稼不再是农民的生命第19-35页
 第一节 村庄概况第19-22页
  一、村庄,诗意的安居第19-20页
  二、店仔村概况第20-21页
  三、村庄的变化——生活、道德没有变化第21-22页
 第二节 村庄的农业与建筑第22-27页
  一、农耕社会与教育第22-23页
  二、店仔村的农业第23-25页
  三、店仔村的建筑第25-27页
   (一) 房子也是文化第25-26页
   (二) 村庄的房屋第26-27页
 第三节 村干部与乡村文化第27-32页
  一、村干部第27-29页
   (一) 自然村与行政村第27页
   (二) 不得不说的村干部第27-28页
   (三) 一方神圣——何方神圣第28-29页
  二、村庄的"红白事"第29-30页
  三、乡村文化第30-32页
 第四节 小结——对农民生活的思考第32-35页
  一、经济时代的赐予第32页
  二、生活的尴尬第32-33页
  三、教育能如何第33-35页
第二章 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第35-49页
 第一节 村庄的一天第35-42页
  一、村庄的一天——生活意义的升华第35-36页
  二、村庄的上午第36-38页
   (一) 不得不说的"半边天"第36-37页
   (二) 夕阳无限好第37页
   (三) 男人的圈子第37-38页
  三、后半天第38-40页
   (一) 村庄的下午第38-39页
   (二) 餐桌上的那些事儿第39-40页
   (三) 结束即是开始第40页
  四、村庄的一天小结——生活的变化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第40-42页
 第二节 村民的一天——生活的形式和生活的意义第42-49页
  一、务农、打工、上学、玩耍——生活的形式第42-44页
  二、生活的意义——造化与不造化第44-46页
  三、时代的意义——个人的教育造化第46-49页
第三章 农民走出去多远第49-77页
 第一节 农村与农民第49-51页
 第二节 老年人群体走出去多远第51-57页
  一、老年人时代意义的变化第51-52页
  二、老年人群体走出去多远第52-54页
  三、"走出去多远"分析之老年人群体第54-57页
   (一) 新时代的老农民第54-56页
   (二) 集体年代的老农民第56-57页
 第三节 壮年群体走出去多远第57-63页
  一、壮年群体的时代意义第57-58页
  二、壮年群体走出去多远第58-60页
  三、"走出去多远"分析之壮年人群体第60-63页
 第四节 青年人群体走出去多远第63-68页
  一、青年人群体的时代意义——学校教育的生动证明第63-64页
  二、青年人群体走出去多远第64-66页
  三、"走出去多远"分析之青年人群体第66-68页
 第五节 乡村少年儿童第68-72页
  一、少年儿童的身份第68-69页
  二、乡村少年儿童的一天第69-70页
  三、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学校教育第70-72页
 第六节 小结第72-77页
  一、三代农民与三代人的农村第72-73页
  二、三代人的生活方式、道德观念与教育第73-74页
  三、三代人对话与理解第74-77页
第四章 解读——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第77-103页
 第一节 教育是为了吃饭,不教育也可以吃饭第77-81页
  一、集体年代的乡村第77-78页
  二、粮食哲学——"户口"与"吃饭"的问题第78-80页
  三、此"村"非彼"村"第80页
  四、解读——虚幻一般的研究生名号第80-81页
 第二节 我的六零年代第81-89页
  一、学校教育的时代流淌意义第81-82页
   (一) 童年小学与子女上学第81-82页
   (二) 解读第82页
  二、闯南洋、下关东、走西口的生存教育意义第82-85页
   (一) 不得不说的"埕辉里"第82-83页
   (二) 解读一:闯南洋、下关东、走西口第83-84页
   (三) 再解读:闯南洋、下关东、走西口的生存教育意义第84-85页
  三、农业的教育支撑意义——社会教育和政治教育第85-87页
   (一) 人民公社的农业第85-86页
   (二) 解读——农业的教育支撑意义第86-87页
  四、最大的事情——母亲被逼死第87-89页
   (一) 艰难的回忆第87-88页
   (二) 研究教育的人,为什么不研究怎么教育农民第88-89页
   (三) "一家人"和"老祖宗",是两个虚妄的教育概念第89页
 第三节 我的七零年代第89-95页
  一、学生身份的延续和机缘第89-92页
   (一) 学校身份的机缘第89-91页
   (二) 不得不说的"工农兵学员"第91页
   (三) "我"的遗憾与无憾第91-92页
  二、政治运动的教育意义第92-95页
   (一) "我"所经历的政治时代第92-94页
   (二) 解读——政治运动的教育意义第94-95页
 第四节 我的八零年代第95-98页
  一、学生身份给我的社会就业机会第95-96页
  二、新旧时代的农民生活中心第96-97页
   (一) 包产到户以前第96-97页
   (二) 包产到户以后第97页
  三、新旧时代的农村风俗第97-98页
 第五节 我的新时代(我的村干部纪事)第98-103页
  一、村官上任第98-99页
  二、一切跟党走——为人民服务第99-100页
  三、干部农民的双重身份——"我"的工作反思第100-103页
第五章 沉淀与激扬第103-109页
 第一节 农村教育的精神或者思想是什么第103-106页
  一、农村研究与社会文明第103-104页
  二、"农民教育"抑或"农村教育"第104-105页
  三、双脚站在土地上,灵魂上升到天上第105-106页
  四、对教育的理解第106页
 第二节 对话家乡——教育的逃离于辩证思考第106-109页
  一、教育的乡村逃离色彩第106-107页
  二、教育的辩证寻求第107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13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13-115页
致谢第115-117页
个人简历第117-118页

论文共1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阅读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
下一篇:中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