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1 相关概念界定、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1.1.1 残疾儿童 | 第17页 |
1.1.2 社会康复 | 第17页 |
1.2 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1.2.1 优势视角理论 | 第17页 |
1.2.2 社会支持理论 | 第17-18页 |
1.2.3 回归社会理论 | 第18页 |
1.3 个案工作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3.1 个案工作含义 | 第18-19页 |
1.3.2 个案工作原则 | 第19-20页 |
2 S市S机构残疾儿童社会康复性调查及成因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1 S市S机构残疾儿童社会康复性调查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1.1 研究对象 | 第20页 |
2.1.2 访谈调查 | 第20-22页 |
2.2 S市S机构残疾儿童社会康复面临的问题 | 第22-24页 |
2.2.1 生理缺陷 | 第22页 |
2.2.2 心理孤僻自卑,缺乏安全感 | 第22-23页 |
2.2.3 未能实现正常教育 | 第23页 |
2.2.4 缺少足额的、专业的工作人员 | 第23-24页 |
2.2.5 生活、医疗、教育康复受到限制 | 第24页 |
2.3 S市S机构残疾儿童康复问题成因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3.1 先天或后天性致残 | 第24-25页 |
2.3.2 社会排斥 | 第25页 |
2.3.3 教育排斥 | 第25-26页 |
2.3.4 缺乏对社会工作的重视 | 第26页 |
2.3.5 福利院缺乏系统完善的康复体系 | 第26-27页 |
3 个案工作具体实施过程 | 第27-53页 |
3.1 接案 | 第27-29页 |
3.1.1 案主自然情况 | 第27页 |
3.1.2 接案原因 | 第27-28页 |
3.1.3 接案途径及过程 | 第28-29页 |
3.2 预估 | 第29-33页 |
3.2.1 案主社会康复问题预估 | 第31-32页 |
3.2.2 案主需求预估 | 第32-33页 |
3.2.3 案主优势及资源预估 | 第33页 |
3.3 计划 | 第33-35页 |
3.3.1 设定目的及目标 | 第33页 |
3.3.2 构建行动计划 | 第33-35页 |
3.4 介入 | 第35-46页 |
3.4.1 介入过程总结 | 第35页 |
3.4.2 介入初期——建立专业关系阶段 | 第35-39页 |
3.4.3 介入中期——参与社会、融入社会阶段 | 第39-44页 |
3.4.4 介入后期——优势培养、积极态度形成阶段 | 第44-46页 |
3.5 评估 | 第46-51页 |
3.5.1 过程评估 | 第47-48页 |
3.5.2 结果评估 | 第48-51页 |
3.6 结案及跟进 | 第51-53页 |
3.6.1 结案原因 | 第51页 |
3.6.2 跟进建议 | 第51-53页 |
4 结论与建议 | 第53-57页 |
4.1 结论 | 第53页 |
4.2 建议 | 第53-57页 |
4.2.1 推进S福利机构能力建设 | 第53-54页 |
4.2.2 推行机构养育和家庭寄养相结合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| 第54页 |
4.2.3 为残疾儿童构建立体化社会支持网络 | 第54-55页 |
4.2.4 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,建设人才队伍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