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10-17页 |
1 相关概念界定、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| 第17-23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1.1.1 行医困境 | 第17页 |
1.1.2 医务社会工作 | 第17-18页 |
1.1.3 医务社会工作者 | 第18-19页 |
1.2 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1.2.1 社会系统理论 | 第19页 |
1.2.2 社会支持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2.3 增能理论 | 第20页 |
1.3 小组工作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3.1 小组工作含义 | 第20-21页 |
1.3.2 小组工作原则 | 第21-23页 |
2 秦皇岛市F医院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方式 | 第23-29页 |
2.1 秦皇岛市F医院简介 | 第23-24页 |
2.1.1 秦皇岛市F医院基本情况概述 | 第23页 |
2.1.2 秦皇岛市F医院S科简介 | 第23-24页 |
2.2 秦皇岛市F医院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具体表现 | 第24-25页 |
2.2.1 患者不配合治疗 | 第24页 |
2.2.2 遭到患者的辱骂与诋毁 | 第24页 |
2.2.3 患者来医院闹事导致其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| 第24-25页 |
2.2.4 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| 第25页 |
2.3 秦皇岛市F医院针对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解决方式 | 第25-29页 |
2.3.1 医政调解 | 第25-26页 |
2.3.2 报警求助 | 第26-27页 |
2.3.3 民事诉讼 | 第27页 |
2.3.4 医疗纠纷仲裁 | 第27页 |
2.3.5 社工介入 | 第27-29页 |
3 在改善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小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1 在改善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小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3.1.1 服务对象不愿让社工为其提供服务 | 第29页 |
3.1.2 服务对象中途退出 | 第29-30页 |
3.1.3 服务对象情绪失控且无法自拔 | 第30页 |
3.1.4 社工缺乏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| 第30-31页 |
3.2 小组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2.1 社工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| 第31-32页 |
3.2.2 社工未能及时发现服务对象内心的变化 | 第32页 |
3.2.3 社工未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| 第32页 |
3.2.4 配套教育的缺失 | 第32-34页 |
4 改善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多路径小组服务的案例 | 第34-49页 |
4.1 行政调解方式下的小组服务案例 | 第34-38页 |
4.1.1 案例背景资料 | 第34页 |
4.1.2 具体服务过程 | 第34-38页 |
4.2 报警求助下的小组服务案例 | 第38-43页 |
4.2.1 案例背景资料 | 第38页 |
4.2.2 具体服务过程 | 第38-43页 |
4.3 社工介入下的小组服务案例 | 第43-49页 |
4.3.1 案例背景资料 | 第43页 |
4.3.2 具体服务过程 | 第43-49页 |
5 结论和建议 | 第49-55页 |
5.1 结论 | 第49-50页 |
5.1.1 专业社工接受性的决定因素 | 第49页 |
5.1.2 医务社工在医院工作中具有特殊价值 | 第49-50页 |
5.1.3 多种路径相结合的小组服务可使医务社会工作成效显著 | 第50页 |
5.2 建议 | 第50-55页 |
5.2.1 针对改善医护人员行医困境的建议 | 第50-52页 |
5.2.2 针对改善小组服务的建议 | 第52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