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·文献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13页 |
·案例研究法 | 第13页 |
·行动研究法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| 第14-18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·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| 第14页 |
·动态生成的一般展开逻辑 | 第14-16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·人本主义理论 | 第16页 |
·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6页 |
·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 | 第16页 |
·生成性学习理论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中学生命科学动态生成课堂现状的调查研究—以崇明县为例 | 第18-27页 |
·调查对象 | 第18页 |
·调查内容设计 | 第18页 |
·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| 第18页 |
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18-26页 |
·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| 第18-23页 |
·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调查结果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中学生命科学动态生成课堂的案例研究 | 第27-39页 |
·案例一沪教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《无氧呼吸—食品发酵》 | 第27-33页 |
·教材简析 | 第27页 |
·课堂实录(由于语言陈述的复杂性,笔者挑选核心部分的话语进行摘录) | 第27-31页 |
·案例剖析 | 第31-33页 |
·案例二沪教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第八章第一节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》 | 第33-37页 |
·教材简析 | 第33页 |
·教学目标 | 第33页 |
·课堂实录(选取部分内容简述) | 第33-36页 |
·案例剖析 | 第36-37页 |
·案例一与案例二的分析总结 | 第37-39页 |
·树立尊重学生的课堂价值观 | 第37页 |
·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| 第37页 |
·重视多样的教学资源 | 第37-38页 |
·注重生成性课堂的展开逻辑 | 第38页 |
·实施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| 第38页 |
·树立新的教学评价观 | 第38页 |
·形成生成性课堂的特有文化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中学生命科学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及分析 | 第39-47页 |
·教学实践对象 | 第39页 |
·教学设计 | 第39-42页 |
·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| 第42页 |
·组织小组讨论活动 | 第42-43页 |
·设计学生动手实验 | 第43页 |
·生成及时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| 第43-44页 |
·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| 第44-47页 |
第6章 中学生命科学课堂促进动态生成的思考与建议 | 第47-52页 |
·对生成性课堂的几点思考 | 第47-49页 |
·课堂价值观比较 | 第47页 |
·课堂教学的目标特征比较 | 第47-48页 |
·教学内容资源的比较 | 第48页 |
·教学过程的比较 | 第48页 |
·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| 第48-49页 |
·教学评价的比较 | 第49页 |
·课堂文化的比较 | 第49页 |
·促进动态生成的几点建议 | 第49-50页 |
·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| 第49页 |
·组织多样化的动手操作 | 第49-50页 |
·培养生成性课堂的结构意识 | 第50页 |
·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| 第50页 |
·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| 第50-52页 |
·研究的不足 | 第50-5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附录A 崇明地区动态生成课堂的现状调查(教师卷) | 第54-56页 |
附录B 崇明地区动态生成课堂的现状调查(学生卷) | 第56-57页 |
附录C 课堂教学调查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(含发表的学术论文)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