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与应用策略研究--以黄冈市为例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家战略决策和时代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笔者的教育实习背景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3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8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2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探析 | 第23-37页 |
| 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三种配置模式 | 第23-24页 |
| ·模式一:中心校拷贝资源模式 | 第23页 |
| ·模式二:卫星数据接收模式 | 第23-24页 |
| ·模式三:互联网模式 | 第24页 |
| 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的内涵 | 第24-25页 |
| ·调研结果显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多样化 | 第25-27页 |
| ·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| 第25-26页 |
| ·资源设计的多风格化催生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| 第26-27页 |
| ·“模式一”环境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| 第27-32页 |
| ·同步课堂型教学模式 | 第28-29页 |
| ·多媒体辅助型教学模式 | 第29-30页 |
| ·翻转课堂型教学模式 | 第30-32页 |
| ·“模式二”环境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| 第32-34页 |
| ·卫星资源直播型教学模式 | 第33页 |
| ·卫星资源整合型教学模式 | 第33-34页 |
| ·专题型卫星资源教学模式 | 第34页 |
| ·“模式三”环境下的二种主要教学模式 | 第34-36页 |
| ·群体教学模式 | 第35页 |
| ·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3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37-48页 |
| ·调查思路 | 第37-38页 |
| ·调查方案设计 | 第38页 |
| ·调查实施 | 第38-39页 |
| ·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| 第39-47页 |
| ·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| 第39页 |
| ·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偏大 | 第39-40页 |
| ·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较低 | 第40-43页 |
| ·教师获取资源途径有限和对资源加工不足 | 第43-45页 |
| ·数字资源教学应用不足 | 第45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4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策略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·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良好内部环境 | 第48-49页 |
| ·建立配套的、丰富的的数字教育资源 | 第48页 |
| ·提供相关的软件工具及介绍 | 第48-49页 |
| ·加强对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| 第49页 |
| ·创造良好的数字教育资源外部交流环境 | 第49-51页 |
| ·建设区域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| 第49-50页 |
| ·加强中心学校与教学点的合作与交流 | 第50页 |
| ·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应用展示 | 第50-51页 |
| ·抓好源头和终端,加快数字教育资源的校本化进度 | 第51-52页 |
| ·创造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的有利条件 | 第51页 |
| ·提高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的实效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5 总结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·总结 | 第53-54页 |
| ·建议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| 附录一 问卷调查 | 第58-61页 |
| 附录二 访谈提纲 | 第61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