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力定位系统综合评估与仿真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动力定位系统概述 | 第14-16页 |
| ·控制系统 | 第14-15页 |
| ·测量系统 | 第15-16页 |
| ·动力推进系统 | 第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·系统效能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动力定位系统效能评估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| 第19-21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动力定位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| 第21-32页 |
| ·效能的定义及分类 | 第21-22页 |
| ·效能的定义 | 第21页 |
| ·效能的分类 | 第21-22页 |
| ·系统效能评估的基本步骤 | 第22-23页 |
| ·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| 第23-24页 |
| ·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Delphi 咨询法 | 第24-25页 |
| ·递阶层次结构 | 第25-26页 |
| ·动力定位系统效能指标体系 | 第26-31页 |
| ·RAM 指标 | 第27-28页 |
| ·人员指标 | 第28页 |
| ·综合指标 | 第28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基于 AHP 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| 第32-39页 |
| ·模糊算子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估步骤 | 第33-35页 |
| ·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| 第33页 |
| ·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| 第33-34页 |
| 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| 第34页 |
| ·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| 第34页 |
| ·评估结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基于 AHP 法的权重计算 | 第35-37页 |
| 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动力定位系统 RAM 评估 | 第39-47页 |
| ·RAM 指标体系及评估度量 | 第39-40页 |
| ·基于 AHP 的模糊综合 RAM 评估 | 第40-44页 |
| ·改进的基于 IAHP-F 法的评估 | 第44-46页 |
| ·评估结果比较 | 第46-47页 |
| 第5章 动力定位系统人员指标评估 | 第47-55页 |
| ·人员评估指标因素 | 第47-48页 |
| ·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| 第48-50页 |
| ·评估信息采集与统计 | 第50-51页 |
| ·评估算例及结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第6章 动力定位系统综合性能评估 | 第55-84页 |
| ·综合评估指标及评估度量 | 第55-56页 |
| ·评估算例 | 第56-65页 |
| ·评估结果分析 | 第65-73页 |
| ·综合评估软件设计与实现 | 第73-83页 |
| ·动力定位系统权值计算软件 | 第73-78页 |
| ·动力定位系统综合评估软件 | 第78-8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| 总结与展望 | 第84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90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