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(一) 当代社会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| 第9-10页 |
(二) 培养新型人才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 | 第10页 |
(三) 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高校办学质量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(一)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(二) 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主要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一) 职业倦怠的定义 | 第11页 |
(二)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 | 第11-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一) 研究对象 | 第12-13页 |
(二) 研究工具 | 第13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一、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| 第13-17页 |
(一) 职业倦怠理论体系 | 第14-17页 |
二、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(一) 实证研究方面 | 第17-18页 |
(二) 测验量表方面 | 第18页 |
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 | 第18-25页 |
一、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问卷》的编制 | 第18-22页 |
(一) 编制过程 | 第18-19页 |
(二) 问卷的因素结构 | 第19-20页 |
(三) 量表的项目分析 | 第20-21页 |
(四) 问卷的信度检验 | 第21页 |
(五) 问卷的效度检验 | 第21-22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 | 第22-25页 |
(一)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| 第22-23页 |
(二) 不同性别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(三) 不同学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比 | 第24页 |
(四) 不同工作年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| 第24页 |
(五) 不同专业背景辅导员职业倦怠 | 第24-25页 |
(六) 不同婚姻状况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比较 | 第25页 |
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| 第25-29页 |
一、工作负担过重 | 第25-26页 |
二、价值得不到肯定 | 第26页 |
三、物质激励机制不合理 | 第26-27页 |
四、责任风险导致的心理问题 | 第27页 |
五、角色混乱造成的心理困惑 | 第27页 |
六、工作深度和广度的挑战 | 第27-28页 |
七、工作经验和热情匮乏 | 第28页 |
八、工作绩效低 | 第28-29页 |
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 | 第29-33页 |
一、辅导员增强自身适应力 | 第29-30页 |
(一) 有效的自我激励 | 第29页 |
(二) 改变认知模式,思维弹性化 | 第29-30页 |
(三) 调节自己的职业情感 | 第30页 |
(四) 营造积极心态,丰富生活方式 | 第30页 |
二、组织干预 | 第30-33页 |
(一) 善用激励制度 | 第30-32页 |
(二) 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 | 第32页 |
(三) 建立健全“以人为本”的管理制度 #t·25 | 第32-33页 |
(四)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| 第33页 |
(五)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| 第33页 |
结束语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附表 | 第36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