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役士兵职业转向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--以上海G社工机构N项目为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25页 |
·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·退役士兵职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6页 |
·职业转向的相关研究 | 第16页 |
·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文献小结 | 第17-18页 |
·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8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·理论视角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5页 |
·研究方法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对象的确定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资料的搜集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资料的分析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部队到地方:职业转向的难题 | 第25-36页 |
·退役士兵的群体特征 | 第25-27页 |
·生物生理层面 | 第25-26页 |
·心理层面 | 第26-27页 |
·社会层面 | 第27页 |
·职业转向难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6页 |
·宏观层面:制度性障碍 | 第27-29页 |
·中观层面:操作性障碍 | 第29-31页 |
·微观层面:适应性障碍 | 第31-36页 |
第3章 适应与提升:就业增能小组的介入 | 第36-52页 |
·小组设计 | 第36-41页 |
·小组设计理念 | 第36-37页 |
·小组设计思路 | 第37-41页 |
·小组运行 | 第41-43页 |
·小组初期:心理调适 | 第41页 |
·小组中期:环境探知 | 第41-42页 |
·小组末期:职业准备 | 第42-43页 |
·小组介入成效分析 | 第43-52页 |
·成效评估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评估结果分析 | 第45-52页 |
第4章 反思与讨论:基于小组介入的省思 | 第52-58页 |
·专业反思 | 第52-55页 |
·治疗元素 | 第52-53页 |
·效果延伸 | 第53-54页 |
·研究伦理 | 第54页 |
·研究群体 | 第54页 |
·介入时间 | 第54-55页 |
·研究贡献 | 第55页 |
·问题关注的视角 | 第55页 |
·问题介入的方式 | 第55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55-58页 |
·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| 第55-56页 |
·干预因素的选择性 | 第56页 |
·评估设计的合理性 | 第56-57页 |
·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| 第57-58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附录一 | 第65-66页 |
附录二 | 第66-68页 |
附录三 | 第68-69页 |
附录四 | 第69-70页 |
卷内备考表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