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范围 | 第10-11页 |
一、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二、 研究范围 | 第11页 |
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一、 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第四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一、 手风琴新教材的出版简介 | 第12-13页 |
二、 针对不同人群选用教材的建议 | 第13页 |
三、 对手风琴教材现状分析与展望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我国手风琴教育教学历史发展概况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我国手风琴教育教学发展概况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我国手风琴教材发展概况 | 第16-18页 |
第三节 制约我国手风琴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| 第18-20页 |
小结语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我国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调查与分析 | 第21-34页 |
第一节 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的曲目调查与分析 | 第21-24页 |
一、 手风琴重奏合奏的曲目调查 | 第21-24页 |
二、 手风琴重奏合奏曲目的分析 | 第24页 |
第二节 李未明主编的《手风琴重奏合奏曲集》教材曲目的分析 | 第24-25页 |
一、 《手风琴重奏合奏曲集》教材的概述 | 第24-25页 |
二、 《手风琴重奏合奏曲集》教材的曲目分析 | 第25页 |
第三节 王笑合主编的《手风琴重奏教程(外国作品)》教材曲目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一、 《手风琴重奏教程(外国作品)》教材的概述 | 第25-26页 |
二、 《手风琴重奏教程(外国作品)》教材的曲目分析 | 第26页 |
第四节 对两本手风琴重奏、合奏教材的研究分析 | 第26-28页 |
一、 特征分析 | 第26-27页 |
二、 内容分析 | 第27页 |
三、 曲目来源 | 第27-28页 |
第五节 教材编写者与使用者的调查分析 | 第28-32页 |
一、 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| 第28-29页 |
二、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小结语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9页 |
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发展的基本特征 | 第34-35页 |
一、 手风琴教材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与传统性 | 第34页 |
二、 手风琴教材音乐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现阶段手风琴重奏、合奏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5-37页 |
一、 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二、 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37页 |
小结语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我国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发展趋势及建议 | 第39-43页 |
第一节 新世纪我国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发展趋势 | 第39-40页 |
一、 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的功能及文化价值 | 第39页 |
二、 以理解多元音乐文化,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特色为本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手风琴重奏合奏教材编写的建议 | 第40-42页 |
一、 坚持“以人为本”,明确教材教育教学目的 | 第40-41页 |
二、 针对培养对象及教学目标坚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原则 | 第41-42页 |
三、 坚持教材编写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原则 | 第42页 |
小结语 | 第42-43页 |
总结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附录1 手风琴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| 第47-49页 |
附录2 手风琴重奏合奏曲目明细 | 第49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