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3页 |
一、 研究综述 | 第13-23页 |
(一)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 选题缘由 | 第13-15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 文献法 | 第21页 |
2. 案例法 | 第21-23页 |
二、 师生冲突概述 | 第23-32页 |
(一) 师生冲突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1. 冲突 | 第23页 |
2. 师生冲突 | 第23-24页 |
(二) 师生冲突的类型 | 第24-28页 |
1. 显性师生冲突和隐性师生冲突 | 第25-26页 |
2. 包容性师生冲突与对抗性师生冲突 | 第26-27页 |
3. 建设性师生冲突与破坏性师生冲突 | 第27-28页 |
(三) 两种师生冲突观 | 第28-32页 |
1. 传统师生冲突观 | 第28-30页 |
2. 现代师生冲突观 | 第30-32页 |
三、 作为资源的师生冲突的价值 | 第32-48页 |
(一) 心理价值 | 第32-34页 |
1. 师生冲突调节师生不良情绪并避免心理问题 | 第32-33页 |
2. 师生冲突有助于学生独立意识和个性的形成 | 第33页 |
3. 师生冲突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 | 第33-34页 |
(二) 教育价值 | 第34-41页 |
1. 师生冲突有益于改善师生关系 | 第34页 |
2. 师生冲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| 第34-38页 |
3. 师生冲突有利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| 第38-40页 |
4. 师生冲突增进班级群体成员的团结 | 第40-41页 |
(三) 社会价值 | 第41-43页 |
1. 师生冲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| 第41-42页 |
2. 师生冲突唤醒社会公众关注并参与教育生活 | 第42-43页 |
(四) 文化价值 | 第43-48页 |
1. 师生冲突促进教师文化的更新与文化反哺的实现 | 第43-45页 |
2. 师生冲突可以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 | 第45页 |
3. 师生冲突利于新型校园文化的建立 | 第45-48页 |
四、 师生冲突资源的价值开发 | 第48-56页 |
(一) 上线规范 | 第48-51页 |
1. 师生双方在心理上要相互尊重 | 第48-49页 |
2. 师生双方在语言上要讲究语言艺术 | 第49-50页 |
3. 师生双方在行为上要相互倾听 | 第50-51页 |
(二) 中线规范 | 第51-52页 |
1. 师生双方在心理上要持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 | 第51页 |
2. 师生双方在语言上要以冲突事实为依据进行沟通 | 第51页 |
3. 师生双方在行为上要相互妥协让步 | 第51-52页 |
(三) 下线规范 | 第52-56页 |
1. 师生双方在心理上不能相互仇视怨恨 | 第52-53页 |
2. 师生双方在语言上要避免“语言暴力” | 第53-54页 |
3. 师生双方在行为上不能有过激行为 | 第54-56页 |
附录——案例与分析 | 第56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