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·选题缘起 | 第8-9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 | 第9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状况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概念辨析 | 第14-16页 |
| ·综合索质 | 第14-15页 |
| ·大学生综合素质 | 第15页 |
| ·评价指标及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| 第15-16页 |
| ·理工院校与非理工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异同 | 第16-18页 |
| ·理工院校与非理工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共同点 | 第16页 |
| ·理工院校与非理工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不同点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理工院校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| 第18-21页 |
| 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| 第18页 |
| ·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本质要求 | 第18-19页 |
| ·促进理工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| 第19页 |
| ·理工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| 第19-21页 |
| 第三章 理工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| 第21-27页 |
| ·理工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调查情况介绍 | 第21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要素的构成 | 第21-22页 |
| ·练合素质评价各要素分配比重情况 | 第22-23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状况 | 第23-24页 |
| ·练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师生认可程度 | 第24-25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与专业相符程度 | 第25-26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性作用现状 | 第26-27页 |
| 第四章 理工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弊端 | 第27-32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要素构成不合理 | 第27-28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 | 第28-30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操作随意性大 | 第30-31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导向性作用不明显 | 第31页 |
| 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与专业性契合度不高 | 第31-32页 |
| 第五章 理工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| 第32-35页 |
| ·构建符合学校及专业定位的评价要素结构体系 | 第32页 |
| ·合理划分和调整评价要素所占比重 | 第32-33页 |
| ·统一标准,明确细则提高可操作性 | 第33-34页 |
| ·加大宣传力度,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 | 第34-35页 |
| 第六章 总结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| 附录 | 第38-4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43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-4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