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动司法理念下的法院调解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第2章 法院调解制度定位及现状分析 | 第12-24页 |
| ·法院调解概述 | 第12-16页 |
| ·法院调解的内涵 | 第12页 |
| ·法院调解的性质 | 第12-14页 |
| ·法院调解的范围 | 第14-16页 |
| ·法院调解历史沿革 | 第16-20页 |
| ·中国古代调解制度回溯 | 第16-17页 |
| ·新中国成立前后调解制度发展 | 第17-18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来调解制度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| ·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的司法应对 | 第20-22页 |
| ·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·大调解机制与能动司法 | 第21-22页 |
| ·迈向回应性司法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| 第3章 我国能动司法理念及其产生 | 第24-33页 |
| ·能动司法理念的产生及其内涵 | 第24-26页 |
| ·能动司法理念理论背景 | 第24-25页 |
| ·能动司法理念现实语境 | 第25页 |
| ·能动司法理念内涵 | 第25-26页 |
| ·能动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的比较 | 第26-29页 |
| ·司法能动主义 | 第26-27页 |
| ·能动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异同 | 第27-29页 |
| ·能动司法的具体实践 | 第29-30页 |
| ·宏观层面上的能动司法 | 第29页 |
| ·微观层面上的能动司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 | 第30-32页 |
| ·司法克制之辩 | 第30页 |
| ·能动与克制的平衡 | 第30-31页 |
| ·法院调解领域的适度能动司法 | 第31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4章 能动司法理念指导下的法院调解 | 第33-42页 |
| ·能动司法理念下法院调解的价值目标 | 第33-34页 |
| ·自由价值 | 第33-34页 |
| ·正义价值 | 第34页 |
| ·效率价值 | 第34页 |
| ·法院调解中能动司法的几个维度 | 第34-40页 |
| ·实体规范之维 | 第34-36页 |
| ·程序运行之维 | 第36-38页 |
| ·诉调对接之维 | 第38-40页 |
| ·法院能动调解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40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5章 能动司法理念与法院建设之契合 | 第42-46页 |
| ·能动司法理念下调解人行为规范 | 第42-43页 |
| ·调解人行为规范的域外经验 | 第42-43页 |
| ·我国法院调解行为规范 | 第43页 |
| ·完善法官的调解技能与培训 | 第43-45页 |
| ·培育调解文化 | 第43-44页 |
| ·加强调解经验、技巧的交流与总结 | 第44页 |
| ·完善调解法官技能考核及奖惩制度 | 第44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49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