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音乐论文--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--作曲理论论文

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绪论第11-17页
第一章 单个音形态和观念的继承与拓展概述第17-63页
 概述第17-19页
 第一节 单个音的腔化第19-41页
  一、中国传统音乐中单个音的基本形态第19-21页
  二、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腔音第21-29页
   1. 对腔音的淡忘与重新发现第21-23页
   2. 对中国民族乐器传统腔音的寻回第23-26页
   3. 对西方管弦乐器演奏腔音的开发第26-29页
  三、传统形态腔音的现代延伸第29-35页
   1. 有速度和幅度变化标记的颤音第29-32页
   2. 音核的模糊第32-34页
   3. 无音核的自由音第34-35页
  四、对十二平均律音高的偏离第35-41页
   1. 小二度的碰撞第35-37页
   2. 十二平均律记谱与演奏(演唱)的灵活第37-38页
   3. 采用“↑”或“↓”符号的模糊记谱第38-39页
   4. 微分音量化记谱第39-41页
 第二节 单个音的音色第41-52页
  一、中国传统音乐中单个音的音色第41-42页
  二、现代音乐创作中对单个音音色变化的追求第42-50页
   1. 在人声发声过程中的音色变化第42-44页
   2. 在器乐演奏过程中的音色变化第44-50页
  三、对噪音音色的开发与运用第50-52页
 第三节 单个音形态与观念的立体化拓展第52-62页
  一、中国传统音乐中单个音的立体化因素第52-53页
  二、现代音乐创作中单个音的立体化第53-62页
   1. 单个音腔化与音色的立体化第54-57页
   2. 装饰音的立体化与复杂化第57-60页
   3. 由微分音合成的单个音音响第60-62页
 小结第62-63页
第二章 对传统音乐旋律及其构成要素的引用与创新概述第63-125页
 概述第63-64页
 第一节 引用传统旋律第64-101页
  一、原样引用第65-80页
   1. 改编第65-73页
   2. 直接引用传统旋律做主题第73-77页
   3. 直接引用原生态民间音乐第77-80页
  二、变化引用第80-94页
   1. 传统旋律的性格变化第80-82页
   2. 传统旋律的自由截取第82-86页
   3. 传统旋律的变形第86-89页
   4. 传统旋律的调扩展第89-94页
  三、拼贴引用第94-101页
   1. 横向顺时拼贴第95-97页
   2. 纵向共时拼贴第97-101页
 第二节 引用传统旋律元素第101-123页
  一、引用传统旋律的特性音调第101-105页
  二、引用传统音阶、调式第105-116页
   1. 五声音阶及其调式第106-109页
   2. 五声性七声音阶及其调式第109-112页
   3. 特殊音阶及其调式第112-116页
  三、引用传统旋律中的语言性元素第116-123页
 小结第123-125页
第三章 纵向多声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概述第125-193页
 概述第125-127页
 第一节 民间多声第127-162页
  一、持续低音第127-133页
   1. 穿插式持续低音第128-129页
   2. 长音式持续低音第129-133页
  二、旋律性多声第133-138页
   1. 节奏性分支第134-136页
   2. 装饰性分支第136-138页
  三、和音式多声第138-144页
   1. 单旋律线条中的纯四、五度和音第139-140页
   2. 大二度和音第140-144页
  四、复调式多声第144-159页
   1. 自由模仿式第144-147页
   2. 固定音型(旋律)式第147-153页
   3. “紧打慢唱”式第153-159页
  五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民间多声第159-162页
 第二节 与中国音乐风格相适应的现代和声语言第162-192页
  一、三度叠置和声的民族化与复杂化第164-167页
  二、四、五度结构的和声第167-177页
   1. 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四、五度结构第167-170页
   2. 以七声音阶为基础的四、五度结构第170-174页
   3. 纯五度高叠和弦第174-177页
  三、源于横向旋律的纵向多声结构第177-182页
  四、十二音技术中的五声性元素第182-192页
   1. 五声性十二音序列与五声性和弦第183-186页
   2. 五声性集合及其扩展第186-192页
 小结第192-193页
结论第193-197页
参考文献第197-201页
致谢第201-202页
个人简历第202页

论文共2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琵琶在昆曲乐队中的运用
下一篇: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