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3页 |
一、研究缘由 | 第13-15页 |
(一) 当下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性成长,呼唤真正的教育关怀 | 第13页 |
(二) 随迁子女成长尤其需要更多的关怀 | 第13-14页 |
(三) 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是随迁子女教育关怀的最佳切入点 | 第14-15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5-24页 |
(一) 教育关怀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(二)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1页 |
(三) 学生成长需要研究综述 | 第21-24页 |
三、研究问题 | 第24页 |
四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4-29页 |
(一) 关怀 | 第24-26页 |
(二) 随迁子女 | 第26-27页 |
(三) 学生成长需要 | 第27-29页 |
五、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29-33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29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9-31页 |
(三) 调查样本简介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当前随迁子女的成长需要及其对教育关怀的吁求 | 第33-59页 |
一、当前我国儿童的流动趋势 | 第33-39页 |
(一) 人口流动频繁是我国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 | 第33-35页 |
(二) 我国儿童的流动趋势 | 第35-38页 |
(三) 我国户籍制度与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| 第38-39页 |
二、当前随迁子女的成长需要分析 | 第39-47页 |
(一) 随迁子女作为儿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普遍性需要 | 第39-42页 |
(二) 随迁子女因流动而产生的特殊性需要 | 第42-47页 |
三、随迁子女成长的现状 | 第47-56页 |
(一) 随迁子女的学业状况 | 第47-50页 |
(二) 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 | 第50-54页 |
(三) 随迁子女在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| 第54-56页 |
四、当前随迁子女成长对于学校关怀的呼唤 | 第56-59页 |
(一) 随迁子女成长窘境呼唤学校关怀 | 第56-57页 |
(二) 随迁子女自主性成长呼唤学校关怀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随迁子女的成长关怀状况及其思考 | 第59-92页 |
一、当前儿童成长关怀资源的基本结构 | 第59-65页 |
(一) 政策导向与支持 | 第59-61页 |
(二) 家庭 | 第61-63页 |
(三) 学校 | 第63-64页 |
(四) 社会 | 第64-65页 |
二、随迁子女成长关怀资源的实际供给状况 | 第65-82页 |
(一) 政策关怀 | 第65-69页 |
(二) 家庭关怀 | 第69-75页 |
(三) 学校关怀 | 第75-80页 |
(四) 社会关怀 | 第80-82页 |
三、随迁子女成长关怀状况的思考 | 第82-92页 |
(一) 什么是真正的“关怀”? | 第82-86页 |
(二) 学校关怀的基点:关怀型师生关系 | 第86-92页 |
第四章 随迁子女学校关怀的实践路径 | 第92-106页 |
一、解读随迁子女的成长需要 | 第92-97页 |
(一) 从问题和困难中发现需要 | 第92-94页 |
(二) 在对话中解读需要 | 第94-96页 |
(三) 从趋势中推断需要 | 第96-97页 |
二、回应随迁子女的成长需要 | 第97-101页 |
(一) 在随迁子女原有学习基础上扬长补短,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| 第97-98页 |
(二) 引导随迁子女树立成长目标:自主与发展 | 第98-99页 |
(三) 关心随迁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 | 第99-100页 |
(四) 充分利用随迁子女成长的政策与社会关怀资源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转化与提升随迁子女的成长需要 | 第101-106页 |
(一) 转化与提升随迁子女成长需要的依据与原则 | 第101-102页 |
(二) 转化与提升成长需要的案例举例——某随迁子女案例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附录 | 第106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7页 |
后记 | 第117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