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一、前言 | 第9-15页 |
(一)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2.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(三)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四)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二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| 第15-26页 |
(一)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概述 | 第15页 |
(二)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| 第15-17页 |
1.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| 第15页 |
2. 调查问卷与调查方法 | 第15-16页 |
3. 问卷分发与收集整理 | 第16页 |
4. 问卷分析与总结 | 第16-17页 |
(三) 高职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| 第17-21页 |
1. 认识偏差因素 | 第17页 |
2. 心理丧失因素 | 第17-18页 |
3. 升学深造压力 | 第18页 |
4. 就业前景压力 | 第18页 |
5. 家庭经济问题 | 第18页 |
6. 消费观念问题 | 第18-19页 |
7. 情感恋爱影响 | 第19页 |
8. 社会阅历不足 | 第19-20页 |
9. 怀旧心理倾向 | 第20页 |
10. 生活关系变化 | 第20-21页 |
(四)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概述 | 第21-22页 |
(五)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个案研究 | 第22-26页 |
1. 一级心里教育体系—心理咨询室 | 第22-23页 |
2. 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—各系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| 第23-25页 |
3. 三级心理健康信息队伍体系—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 | 第25-26页 |
三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0页 |
(一) 现有干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举措的不足 | 第26-27页 |
1. 个体与群体心理辅导关系没有理清 | 第26页 |
2.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单一 | 第26页 |
3.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| 第26页 |
4. 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力度不够 | 第26-27页 |
(二) 造成现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0页 |
1. 高职教育的主导者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不足 | 第27页 |
2.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严重 | 第27-28页 |
3.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影响严重 | 第28-30页 |
四、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| 第30-39页 |
(一) 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| 第30-35页 |
1. 构建高职大学生自身压力个体应对系统 | 第30-32页 |
2. 培养高职大学生爱与感恩的良态心理 | 第32-34页 |
3. 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的未来认识理念 | 第34页 |
4. 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 | 第34页 |
5. 建立高职大学生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| 第34-35页 |
(二)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| 第35-36页 |
1. 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| 第35页 |
2. 充分发挥“两课”的主渠道作用 | 第35页 |
3. 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| 第35-36页 |
4. 全面深入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| 第36页 |
5. 建立全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| 第36页 |
(三)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 | 第36-39页 |
1. 重视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培训 | 第36-37页 |
2.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 | 第37页 |
3. 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| 第37页 |
4. 稳定专职辅导员队伍功能发挥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附录 | 第41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