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1. 绪论 | 第12-20页 |
·选题背景介绍 | 第12-13页 |
·“微时代”背景 | 第12页 |
·“微时代”对规范语言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| 第13-18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·研究价值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 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界定 | 第20-29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与传统文体的比较 | 第20-22页 |
·什么是文体 | 第20页 |
·什么是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 | 第20-21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与传统文体的不同 | 第21-22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| 第22-27页 |
·多元化的产生来源 | 第22-24页 |
·衍发增量的发展脉络 | 第24-27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使用群体与流行范围 | 第27-29页 |
3. 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描写 | 第29-66页 |
·几种流行“‘微’文体”的“母本”及“‘微’文体”标志 | 第29-40页 |
·“‘微’文体”的“母本”及其代表性 | 第29-30页 |
·几种流行“‘微’文体”的母本及标志 | 第30-40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分类分析 | 第40-57页 |
·根据“‘微’文体”的命名方式分类 | 第41-42页 |
·根据“‘微’文体”母本类型的分类 | 第42-46页 |
·根据“‘微’文体”母本与复本的关系分类 | 第46-57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特点 | 第57-66页 |
·程式性的结构或独特的话语风格 | 第57-60页 |
·开放性的表意 | 第60-65页 |
·再创造的传播 | 第65-66页 |
4. 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多角度解释研究 | 第66-79页 |
·社会心理学角度: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中的“恶搞文化” | 第66-68页 |
·“恶搞文化”产生的原因 | 第66-67页 |
·“‘微’文体”中“恶搞文化”的利弊 | 第67-68页 |
·语用学角度: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扩散与“模因论” | 第68-73页 |
·什么是“模因论” | 第68-69页 |
·“‘微’文体”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 | 第69-73页 |
·修辞学角度: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与仿拟辞格 | 第73-79页 |
·什么是仿拟 | 第73-74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也是一种仿拟 | 第74-79页 |
5. 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的影响及前景预测 | 第79-82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·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对人们使用语言的启发 | 第80-81页 |
·对网络“‘微’文体”前景的预测 | 第81-82页 |
6. 结语 | 第82-84页 |
·本文创新与不足 | 第82页 |
·对本文的一些思考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6页 |
附录一 | 第86-88页 |
附录二 | 第88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