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财务管理论文

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

致谢第1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3页
图录第13-14页
表录第14-15页
1. 导论第15-31页
   ·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15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·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-24页
     ·并购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层级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·融资与融资能力第22-24页
   ·研究内容、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24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论文技术路线第26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·本文的创新点第29-31页
2. 国内外研究评述第31-55页
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动因的文献综述第31-36页
     ·分离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大股东的支持与掏空第32-34页
     ·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其他动因第35-36页
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第36-43页
     ·国外相关研究第36-39页
     ·国内相关研究第39-43页
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对公司治理影响的文献综述第43-51页
  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第43-49页
  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·对已有文献的评述第53-54页
 本章小结第54-55页
3. 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机理分析第55-94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5-64页
     ·企业并购理论第55-58页
     ·控制权理论第58-60页
     ·公司治理理论第60-62页
     ·资本结构理论第62-64页
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的经济功能与局限性第64-74页
  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的经济功能第64-71页
  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的局限性第71-74页
   ·层级结构设置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第74-83页
     ·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分析第74-77页
     ·基于杠杆效应的分析第77-82页
     ·基于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·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策略的模型推导与理论分析第83-92页
     ·基本模型的推导第83-88页
     ·收购方因素第88-89页
     ·目标方因素第89-90页
     ·并购相关因素第90-91页
     ·制度因素第91-92页
 本章小结第92-94页
4. 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第94-118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94-95页
     ·层级数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 ·两权分离度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·样本选取和研究变量的设定第95-103页
     ·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第95-97页
     ·研究变量的选取及度量第97-102页
     ·基本模型的选取第102-103页
   ·实证检验第103-116页
     ·描述性统计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各变量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·层级数对融资能力的影响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两权分离度对融资能力的的影响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·层级数和两权分离度对融资能力的影响第113-116页
 本章小结第116-118页
5. 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策略的实证研究第118-138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118-119页
   ·样本选取和研究变量的设定第119-123页
     ·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第119页
     ·研究变量的度量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·基本模型的选取及度量第122-123页
   ·实证检验第123-136页
     ·描述性统计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·各变量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·收购方因素对层级结构设置的影响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·目标方因素对层级结构设置的影响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·收购方和目标方因素对层级结构设置的综合影响第133-136页
 本章小结第136-138页
6. 结论、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第138-143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138-140页
   ·政策建议第140-141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141-143页
参考文献第143-155页
作者简历第155-157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7页

论文共1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--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
下一篇:网络“‘微文体”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