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、自我控制和自我满意度的探索性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7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7-18页
第二章 文献综述第18-33页
   ·外来工子女及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的概念第18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相关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·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·自我同一性的界定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·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·自我同一性的模型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·自我同一性的测量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·自我控制的理论研究第23-25页
     ·自我控制的界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·自我控制的效能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·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自我控制的内隐研究范式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自我控制的测量研究第26页
   ·自我满意度的理论研究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自我满意度的界定第26-27页
   ·关于自我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第27-30页
     ·认知和自我满意度第27-28页
     ·人口学变量与自我满意度第28页
     ·人格与自我满意度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自我满意度的测量研究第29-3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0-3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成果和价值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第31-33页
第三章 研究思路第33-36页
   ·问题提出第33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33-34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34页
     ·理论意义第34页
     ·现实意义第34页
   ·研究创新点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对象上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内容上第35页
     ·方法上第35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35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35-36页
第四章 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、自我控制与自我满意度的特点研究第36-47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3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36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研究程序第37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37-43页
     ·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自我控制的特点第38-41页
     ·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自我满意度的特点第41-43页
   ·讨论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自我控制的特点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广州市外来工子女自我满意度的特点第45-4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五章 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、自我控制与自我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第47-54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47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47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47页
     ·研究程序第47-48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48-51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各因子与自我控制各因子的关系第48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各因子与自我满意度各因子的关系第48-50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控制各因子与自我满意度各因子的关系第50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控制、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满意度的路径第50-51页
   ·讨论第51-53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2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控制与自我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、自我控制与自我满意度的路径分析第5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六章 外来工子女自我控制的内隐研究第54-6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54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54-57页
     ·实验对象第54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55页
     ·实验程序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56-57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57-59页
     ·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外来工子女在三个实验中的差异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内隐信念控制、行为控制、情境控制与自我同一性、自我满意度的相关第58-59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意识延缓、人际获得与内隐情境控制 D 值的回归第59页
   ·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  ·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外来工子女在个实验中的差异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内隐 D 值与自我同一性、自我满意度的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第6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七章 研究总结与反思第61-63页
   ·研究结论第61-62页
   ·研究反思第62-63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上的不足第62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上的不足第62页
     ·研究材料上的不足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6页
附录第66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职生学习成就动机、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物理学科领域知识学习中的物理问题表征体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