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认知角度的汉语模糊限制语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CONTENTS | 第8-10页 |
一、引言 | 第10-20页 |
(一)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7页 |
1. 认知语言学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2. 模糊限制语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(二) 本文的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(三)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8页 |
(四)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二、模糊限制语的语义特征 | 第20-27页 |
(一) 可取消性 | 第20-22页 |
(二) 不确定性 | 第22-23页 |
(三) 间接性 | 第23-24页 |
(四) 标记性 | 第24-27页 |
三、模糊限制语对语义的影响及其认知分析 | 第27-33页 |
(一) 模糊限制语对语义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1. 本身含义与模糊含义 | 第27-29页 |
2. 非固定含义与固定含义 | 第29-30页 |
3. 抽象含义与具体含义 | 第30页 |
(二) 模糊限制语语义的认知分析 | 第30-33页 |
四、相关认知理论对模糊限制语的解释 | 第33-44页 |
(一) 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限制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33-36页 |
(二) 范畴理论对模糊限制语的解释 | 第36-39页 |
(三) 模糊限制语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| 第39-41页 |
(四) 模糊限制语的界限研究 | 第41-44页 |
五、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后记 | 第48-49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