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流复杂动态特性的元胞自动机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3页 |
·交通流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12-15页 |
·交通流研究的实际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交通流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交通实测方法和一些主要结果 | 第15-21页 |
·测量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基本图与迟滞 | 第17-18页 |
·时间间距,空间间距和速度 | 第18-19页 |
·阻塞,走走停停波和幂律关系 | 第19-20页 |
·瓶颈处的交通模式 | 第20-21页 |
·多车道情况 | 第21页 |
·交通流理论模型的发展历史 | 第21-27页 |
·连续模型 | 第22-24页 |
·气体动理论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车辆跟驰模型 | 第25-27页 |
·元胞自动机及其在交通流领域的应用 | 第27-31页 |
·元胞自动机的物理定义 | 第27页 |
·元胞自动机的构成和基本特征 | 第27-29页 |
·元胞自动机在交通流领域的应用 | 第29-31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双道混合交通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| 第33-45页 |
·换道规则 | 第34-35页 |
·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模拟与讨论 | 第36-44页 |
·道路流量 | 第36-38页 |
·运输能力 | 第38-41页 |
·换道频率 | 第41-42页 |
·密度倒置现象 | 第42-44页 |
·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入匝道系统的换道规则研究 | 第45-62页 |
·主道为单车道的情况 | 第46-50页 |
·道路系统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·道路参数和边界条件 | 第47-48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48-50页 |
·主道为双车道的情况 | 第50-60页 |
·道路系统的建立 | 第50页 |
·道路系统的换道规则 | 第50-52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52-60页 |
·结论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5页 |
·本文的工作总结和主要创新 | 第62-63页 |
·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| 第63-65页 |
·近期工作展望 | 第63-64页 |
·对交通流研究工作的远景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