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语法论文--古代语法(文言语法)论文

支谶译经“构词法”及“造词法”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35页
   ·“构词法”和“造词法”的区分第11-13页
     ·孙常叙:“构词法”和“造词法”应该严格区分第11-12页
     ·任学良:“造词法”和“构词法”是纲与目的关系第12-13页
   ·3 刘叔新:把“构词法”和“造词法”分开,但内容界定与以往不同第13-18页
     ·葛本仪:“造词法”和“构词法”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李如龙:“词汇衍生的方式”中包含了“造词法”和“构词法”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本文对“构词法”和“造词法”的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·“造词法”和“构词法”的理论概述第18-24页
     ·早期的以语义为主的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句法角度的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·回归语义的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多角度的构词新探第22-24页
   ·语料的选择以及来源第24-30页
     ·语料的选择标准第24-26页
     ·主要以支谶译经作为研究对象第26-30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·选取的语料库以及书写体例第32-35页
第二章 古人以及现代学者相关研究综述第35-43页
   ·古人对“构词法”及“造词法”的研究第35-37页
     ·中国古代“构词法”的研究概况第35页
     ·中国古代“造词法”的研究概况第35-37页
   ·现代学者对“构词法”、“造词法”中涉古部分的研究第37-43页
     ·古代构词法的总体特点和断代研究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古代专书的构词法研究第38-43页
第三章 支谶译经构词法研究第43-168页
   ·确定复音词的成词标准第43-47页
     ·各家对于古汉语复合词的判断标准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具体的判定标准第45-47页
   ·联合式复合词第47-93页
     ·语义特点以及词例分析第48-84页
     ·词性以及构成第84-92页
     ·联合式复音词的特点总结第92-93页
   ·偏正式复合词第93-139页
     ·语义特点以及词例分析第93-130页
     ·词性构成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·偏正式的特点第133-139页
   ·动宾式复合词第139-145页
     ·语义特点以及词例分析第139-144页
     ·动宾式复合词的特点第144-145页
   ·主谓式复合词第145-148页
     ·语义特点以及词例分析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·主谓式复合词的特点第147-148页
   ·述补式复合词第148-150页
   ·附加式复合词第150-168页
     ·词头+词根第150-153页
     ·词根+词尾第153-168页
第四章 支谶译经“造词法”研究第168-240页
   ·语音造词第168-187页
     ·连绵词第169-171页
     ·语音重叠词第171-175页
     ·音译词第175-187页
   ·语素合成造词第187-215页
     ·合璧词第189-194页
     ·意译词第194-201页
     ·句法造词第201-202页
     ·“语素合成”造词中涉及的理据问题第202-215页
   ·修辞造词第215-225页
   ·缩略造词第225-232页
   ·影响造词的因素第232-240页
     ·人的思维认识以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第232-237页
     ·社会活动对造词的影响第237-238页
     ·语言自身对造词的影响第238-240页
第五章 构词语素分析第240-256页
   ·语素的界定和分类第240-242页
   ·影响语素构词能力的因素第242-256页
     ·构词语素数量及分类统计第242-245页
     ·影响“高频语素”构词的因素第245-252页
     ·支谶译经中较为能产的佛经语素第252-256页
第六章 从支谶译经看“构词法”、“造词法”的历时演化第256-266页
   ·“构词法”的古今演变第256-261页
   ·“造词法”的古今演变第261-266页
结语第266-268页
参考文献第268-288页
附录第288-292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92-293页
后记第293-294页

论文共2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苏战俘问题研究(1941-1956)
下一篇:汉语动物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