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苏战俘问题研究(1941-1956)
内容提要 | 第1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6页 |
前言 | 第16-33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16-18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9页 |
三、论文的基本结构、创新及不足 | 第29-31页 |
四、文献分析及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第1章 苏联战俘事务管理机构沿革 | 第33-46页 |
·战俘事务管理机构的名称更迭及结构演变 | 第33-38页 |
·战俘人数变化及接收、分配、关押等机构的设置情况 | 第38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2章 战俘的接收、统计与关押 | 第46-62页 |
·战俘及贵重物品的接收和统计 | 第46-51页 |
·战俘的接收、登记和统计 | 第46-49页 |
·贵重物品和现金的接收、统计和保存 | 第49-51页 |
·战俘的关押条件和关押制度 | 第51-56页 |
·战俘的关押条件 | 第51-55页 |
·战俘的关押制度 | 第55-56页 |
·战俘的警备工作 | 第56-60页 |
·战俘营及劳动过程中的警备工作 | 第56-58页 |
·战俘运送途中的警备工作 | 第58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3章 战俘的供给状况 | 第62-73页 |
·战俘营资金的来源、统计与分配 | 第62-65页 |
·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之前 | 第62-64页 |
·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之后 | 第64-65页 |
·战俘的食品供给 | 第65-68页 |
·战俘的衣物及日用品供给 | 第68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3页 |
第4章 战俘劳动状况 | 第73-100页 |
·利用战俘劳动的背景及阶段性特征 | 第73-78页 |
·战俘劳动力的分布 | 第78-82页 |
·劳动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 | 第82-88页 |
·战俘劳动效率及抵补开支情况 | 第88-92页 |
·战俘在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中的作用 | 第92-96页 |
·小结 | 第96-100页 |
第5章 战俘的医疗卫生及死亡战俘的埋葬状况 | 第100-128页 |
·战俘医疗勤务部门的组织形式及任务 | 第100-101页 |
·战俘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| 第101-112页 |
·前线地区战俘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| 第102-105页 |
·后方战俘营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 | 第105-107页 |
·战俘医疗机构治疗工作的开展 | 第107-110页 |
·战俘保健工作的开展 | 第110-112页 |
·战俘的身体状况 | 第112-119页 |
·影响战俘身体状况的不利因素 | 第112-116页 |
·战俘的患病及死亡情况 | 第116-119页 |
·死亡战俘的统计与埋葬 | 第119-125页 |
·死亡战俘的统计 | 第120-122页 |
·死亡战俘的埋葬 | 第122-125页 |
·小结 | 第125-128页 |
第6章 战俘政治工作 | 第128-149页 |
·开展战俘政治工作的背景及工作形式 | 第128-131页 |
·战时战俘政治工作的开展 | 第131-136页 |
·战后战俘政治工作的开展 | 第136-141页 |
·战俘的通信与汇款情况 | 第141-146页 |
·德、奥、罗、匈四国战俘的通信及汇款 | 第142-144页 |
·日本战俘的通信及汇款 | 第144-146页 |
·小结 | 第146-149页 |
第7章 战俘遣返工作 | 第149-166页 |
·苏联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三重考量 | 第149-159页 |
·外交方面的考量 | 第149-153页 |
·政治方面的考量 | 第153-155页 |
·经济方面的考量 | 第155-157页 |
·遣返进程对战俘情绪的影响 | 第157-159页 |
·战俘遣返过程中的秩序安排 | 第159-163页 |
·遣返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职责 | 第159-160页 |
·遣返过程中的物资保障 | 第160-162页 |
·遣返开支的分担 | 第162-163页 |
·小结 | 第163-166页 |
结语 | 第166-1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0-181页 |
附录1:《战俘条例》 | 第181-185页 |
附录2:1939—1951年战俘营分布状况表 | 第185-209页 |
附录3:图片资料 | 第209-226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26-227页 |
后记 | 第2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