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提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8页 |
一、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价值、意义 | 第9-13页 |
二、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6页 |
三、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内部视点型动态助词 | 第18-57页 |
第一节 “住”的用法和意义 | 第18-28页 |
一、“住”表动态的相关用法 | 第19-24页 |
二、“住”作补语的用法 | 第24-25页 |
三、两个“住”之间的比较 | 第25-28页 |
第二节 动态助词“住”和普通话、广州话相对应成分的比较 | 第28-38页 |
一、盐城话“住”和普通话“着”的比较 | 第28-34页 |
二、盐城话“住”和广州话“住”的比较 | 第34-38页 |
第三节 “块”、“了下”及其与“住”的比较 | 第38-57页 |
一、“(了)块”的用法 | 第38-42页 |
二、“了下”的用法 | 第42-45页 |
三、“(了)块”、“了下”语法化的过程 | 第45-47页 |
四、“(了)块”、“了下”与“住”的比较 | 第47-57页 |
第二章 外部视点型动态助词 | 第57-92页 |
第一节 “脱” | 第57-69页 |
一、“脱”的用法和意义 | 第57-67页 |
二、盐城话中“脱”和“了”的不同 | 第67-69页 |
第二节 “脱”和普通话、苏州话相对应成分的比较 | 第69-78页 |
一、盐城话“脱”和普通话的“掉”的比较 | 第70-73页 |
二、盐城话的“脱”和苏州话的“脱”的比较 | 第73-78页 |
第三节 “过”、“了”及其与“脱”的比较 | 第78-92页 |
一、“过”的用法和意义 | 第79-80页 |
二、“了”的用法和意义 | 第80-86页 |
三、“过_1”、“过_2”、“了”、“脱”的比较 | 第86-92页 |
第三章 “了”的语法化及其影响 | 第92-130页 |
第一节 “了”进一步语法化的途径 | 第92-123页 |
一、“了”作处所宾语的标记 | 第93-95页 |
二、“了”作补语的标记 | 第95-100页 |
三、完成意义在疑问句中的表现形式 | 第100-115页 |
四、不同句法位置上“了”的演化关系 | 第115-123页 |
第二节 “了”语法化后形成的共时格局 | 第123-130页 |
一、动态助词的内部格局 | 第124-125页 |
二、动补结构的内部格局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疑问语气词的内部系统 | 第127-128页 |
四、对其他语法结构的影响 | 第128-130页 |
结论 | 第130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7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47-148页 |
附录 | 第148-16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160-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