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6页 |
一、课题来源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(一) 本课题的来源 | 第8-9页 |
(二) 本课题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三、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、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一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(一) 大学生弱势群体 | 第16页 |
(二) 学校社会工作 | 第16-17页 |
(三) 学校小组工作 | 第17页 |
二、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7-20页 |
(一) 需要理论 | 第17-18页 |
(二) 社会学习理论 | 第18页 |
(三) 系统理论 | 第18页 |
(四) 心理分析理论 | 第18-19页 |
(五) 抗逆力理论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介入分析 | 第20-29页 |
一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问题 | 第20-23页 |
(一)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 | 第20-22页 |
(二) 大学生弱势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3页 |
二、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3-25页 |
(一) 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| 第23-24页 |
(二) 工作方法不恰当 | 第24-25页 |
三、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5-29页 |
(一) 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| 第25-26页 |
(二) 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可行性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学校小组工作过程 | 第29-40页 |
一、小组的形成阶段 | 第29-35页 |
(一) 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 | 第29-31页 |
(二) 招募和评估组员 | 第31-32页 |
(三) 小组的筹备工作 | 第32-34页 |
(四) 小组计划书 | 第34-35页 |
(五) 小组成员招募结果 | 第35页 |
二、小组活动初期 | 第35-36页 |
三、小组活动中期 | 第36-37页 |
四、小组活动后期 | 第37-38页 |
五、小组活动评估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例操作 | 第40-70页 |
一、成长励志小组——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救助 | 第40-49页 |
(一) 成长励志小组基本信息 | 第40-41页 |
(二) 小组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| 第41-46页 |
(三) 小组活动评估 | 第46-49页 |
二、学业腾飞小组——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救助 | 第49-55页 |
(一) 学业腾飞小组基本信息 | 第49-50页 |
(二) 小组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| 第50-53页 |
(三) 小组评估 | 第53-55页 |
三、青春启航小组——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救助 | 第55-61页 |
(一) 青春启航小组基本信息 | 第55-56页 |
(二) 小组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| 第56-59页 |
(三) 小组评估 | 第59-61页 |
四、就业蓝图小组——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救助 | 第61-68页 |
(一) 就业蓝图小组基本信息 | 第61-62页 |
(二) 小组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 | 第62-65页 |
(三) 小组评估 | 第65-68页 |
五、学校社区资源支持网络建立 | 第68-70页 |
第六章 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效果及分析 | 第70-77页 |
一、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效果 | 第70-71页 |
二、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优势 | 第71-73页 |
三、学校小组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足 | 第73-75页 |
四、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五、结语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附录 | 第80-84页 |
致谢辞 | 第84-8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