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开发及控制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5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引言 | 第8-9页 |
·国内外温室环境控制的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·本文的研究意义、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| 第12-15页 |
·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·本文的主要贡献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现场总线技术 | 第15-24页 |
·引言 | 第15页 |
·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| 第15-18页 |
·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和优点 | 第16-18页 |
·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| 第18-21页 |
·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构成 | 第18页 |
·DCS与FCS的比较 | 第18-20页 |
·应用于温室控制的现场总线选择 | 第20-21页 |
·CAN总线 | 第21-23页 |
·CAN总线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·CAN总线技术规范 | 第22-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温室现场节点设计 | 第24-48页 |
·引言 | 第24页 |
·温室气候环境监控系统总体规划 | 第24-25页 |
·温室现场监控层节点硬件设计 | 第25-36页 |
·过程通道模块 | 第26-29页 |
·单总线原理 | 第26-27页 |
·单总线网络系统构成 | 第27-29页 |
·数据处理模块 | 第29-30页 |
·实时时钟模块 | 第30-31页 |
·监控模块 | 第31-32页 |
·人机交互模块 | 第32-33页 |
·键盘功能 | 第32页 |
·液晶显示 | 第32-33页 |
·节点I/O口的扩展 | 第33-34页 |
·节点通信电路设计 | 第34-36页 |
·节点CAN总线通信模块 | 第34-35页 |
·CAN总线通信适配卡 | 第35-36页 |
·节点软件设计 | 第36-46页 |
·节点主程序设计 | 第37-38页 |
·基于单总线的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| 第38-40页 |
·可编程逻辑器件程序设计 | 第40-41页 |
·数字滤波 | 第41-42页 |
·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| 第42-45页 |
·CAN通信协议设计 | 第42-43页 |
·CAN通信程序设计 | 第43-45页 |
·中央监控层通信程序设计 | 第45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温室气候环境温度模型 | 第48-60页 |
·引言 | 第48页 |
·温室气候环境建模方法概述 | 第48-49页 |
·温室气候环境的温度动态建模 | 第49-55页 |
·温室加温系统的温度模型 | 第55-59页 |
·室内温度模型 | 第55-56页 |
·管道蒸汽温度模型 | 第56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温室加温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| 第60-74页 |
·引言 | 第60页 |
·加温系统的模糊控制 | 第60-67页 |
·模糊控制 | 第60-61页 |
·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| 第61页 |
·模糊控制器设计 | 第61-65页 |
·仿真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模糊Smith预估控制 | 第67-72页 |
·模糊Smith预估控制系统 | 第67-68页 |
·改进型模糊Smith预估控制 | 第68-69页 |
·仿真分析 | 第69-72页 |
·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 | 第72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74-75页 |
·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附录 | 第79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