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俄文摘要 | 第3-15页 |
引言 | 第15-17页 |
第1章 言语行为理论的开创与发展 | 第17-29页 |
1.1 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背景——20世纪哲学的“语言转向” | 第17-21页 |
1.1.1 西方哲学发展的3次飞跃 | 第17页 |
1.1.2 “语言转向”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1.3 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 | 第18-21页 |
1.2 言语行为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| 第21-29页 |
1.2.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 | 第21-25页 |
1.2.2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| 第25-29页 |
第2章 俄语强迫言语行为研究 | 第29-52页 |
2.1 强迫言语行为的界定 | 第29-37页 |
2.1.1 祈使的定义及分类 | 第29-30页 |
2.1.2 强迫言语行为的语义特征及“意向自毙” | 第30-32页 |
2.1.3 实施强迫言语行为的语境 | 第32-35页 |
2.1.4 祈使言语行为与强迫言语行为 | 第35-37页 |
2.2 强迫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 | 第37-41页 |
2.2.1 强迫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 | 第37-39页 |
2.2.2 对话与言语体裁理论 | 第39-40页 |
2.2.3 实施强迫言语行为的最小对话单位 | 第40-41页 |
2.3 实现强迫语势的交际策略 | 第41-52页 |
2.3.1 交际策略的概念 | 第41-43页 |
2.3.2 强迫交际策略的实质 | 第43-44页 |
2.3.3 交际角色 | 第44-45页 |
2.3.4 交际双方的策略模式 | 第45-52页 |
第3章 实现强迫语势的语言表达手段 | 第52-70页 |
3.1 第二人称祈使式 | 第53-56页 |
3.2 不定式句 | 第56页 |
3.3 施为句 | 第56-59页 |
3.3.1 施为动词的条件 | 第57-58页 |
3.3.2 施为句的条件 | 第58页 |
3.3.3 施为动词的使用 | 第58-59页 |
3.4 祈使语气词 | 第59-63页 |
3.4.1 ведь | 第60页 |
3.4.2 же | 第60-61页 |
3.4.3 ну-ка,-ка | 第61-62页 |
3.4.4 пожалуйста | 第62-63页 |
3.5 间接言语行为句 | 第63-66页 |
3.5.1 不带模态词的结构 | 第63-65页 |
3.5.2 带模态词的结构 | 第65-66页 |
3.6 固定组合 | 第66-68页 |
3.7 呼语 | 第68-70页 |
结束语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