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前 言 | 第1-78页 |
1. 理论综述 | 第11-26页 |
1.1. 组织和组织结构的一般概念 | 第11-12页 |
1.2. 组织结构的构成因素和特征因素 | 第12-13页 |
1.2.1.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| 第12页 |
1.2.2. 专业化程度 | 第12-13页 |
1.2.3 分工形式 | 第13页 |
1.2.4 关键职能 | 第13页 |
1.2.5. 集分权程度 | 第13页 |
1.3. 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 | 第13-14页 |
1.4.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| 第14-17页 |
1.4.1.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程序 | 第15页 |
1.4.2. 确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| 第15页 |
1.4.3. 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| 第15-16页 |
1.4.4. 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| 第16页 |
1.4.5. 联系方式的设计 | 第16页 |
1.4.6. 管理规范的设计 | 第16-17页 |
1.4.7. 人员的配备和训练 | 第17页 |
1.4.8. 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 | 第17页 |
1.4.9. 反馈和修正 | 第17页 |
1.5. 组织结构设计必须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| 第17-18页 |
1.5.1. 任务目标原则 | 第18页 |
1.5.2. 适应性原则 | 第18页 |
1.5.3. 集、分权原则 | 第18页 |
1.6. 组织结构设计的四个重要内容 | 第18-26页 |
1.6.1 职能设计 | 第18-20页 |
1.6.2. 管理幅度与层次设计 | 第20页 |
1.6.3. 集权与分权设计 | 第20-21页 |
1.6.4. 部门的划分 | 第21-26页 |
2. 三种典型的管理结构模式及范例 | 第26-41页 |
2.1. 集权的直线——职能制 | 第26-31页 |
2.1.1. 直线—职能制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2.1.2. 以直线——职能制为主要特征的首钢模式 | 第27-31页 |
2.2. 适度分权的事业部制 | 第31-37页 |
2.2.1. 事业部制的特点 | 第31-33页 |
2.2.2. 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的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| 第33-37页 |
2.3. 新兴的多维组织结构—美国道—科宁公司的多维组织结构 | 第37-41页 |
2.3.1. 四维体制 | 第37-38页 |
2.3.2. 取得效率的关键 | 第38-41页 |
3. 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| 第41-65页 |
3.1. 公司简介 | 第41-42页 |
3.2. 组织结构设计问题的提出 | 第42-45页 |
3.2.1. 企业实行“债转股”的硬性要求 | 第42-43页 |
3.2.2. 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的要求 | 第43-44页 |
3.2.3. 船舶建造技术发展的要求 | 第44-45页 |
3.3. 现有的组织机构和各部门主要职能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3.1. 目前的组织结构状况 | 第45-47页 |
3.3.2. 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 | 第47-48页 |
3.4. 现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目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8-54页 |
3.4.1. 演变过程 | 第48-52页 |
3.4.2 目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52-54页 |
3.5. 设计新方案的原则 | 第54-56页 |
3.5.1.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| 第54页 |
3.5.2. 实行事业部式的分权管理模式 | 第54-55页 |
3.5.3. 部门综合化 | 第55页 |
3.5.4. 分层次确立关键职能 | 第55页 |
3.5.5. 按生产中心建造模式划分生产车间 | 第55-56页 |
3.6. 大连新船重工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| 第56-65页 |
3.6.1. 公司决策层的组织结构 | 第56-60页 |
3.6.2. 公司次高层的组织结构 | 第60-62页 |
3.6.3. 事业部的机构设置 | 第62-65页 |
4 大连新船重工组织体系的运行研究 | 第65-73页 |
4.1. 完善管理规范,推进管理标准化 | 第65-66页 |
4.1.1. 完善企业标准 | 第65-66页 |
4.1.2. 完善管理制 | 第66页 |
4.2. 注重部门间的横向协调,保证组织体系的顺畅运转 | 第66-67页 |
4.3. 通过部门间的专业搭接,保证部门间工作的顺畅衔接 | 第67-69页 |
4.4. 立和完善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,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 | 第69页 |
4.5. 在组织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| 第69-73页 |
5 结束语 | 第73-77页 |
6 致 谢 | 第77-78页 |
7 参考文献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