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页 |
第一章 中立音研究综述 | 第10-23页 |
第一节 二十世纪早期的准中立音研究 | 第10-13页 |
第二节 中立音的乐、律学研究的高峰期及主要观点 | 第13-18页 |
一、80 年代以来的前期研究 | 第13-15页 |
二、90 年代以来的后期研究 | 第15-18页 |
第三节 对国外中立音研究历史的钩沉 | 第18-19页 |
一、古希腊及西方的微音程研究 | 第18页 |
二、古代阿拉伯的中立音研究 | 第18-19页 |
第四节 与乐器有关的中立音研究 | 第19-2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关于方法论的解释以及中立音审美意义的音乐物理学依据 | 第23-45页 |
第一节 有关方法论的思考 | 第23-35页 |
一、对跃迁理论的说明 | 第24-33页 |
(一) 主音上方小三度音发生半升演变的可能性 | 第24-27页 |
(二) 主音上方大二度音发生半降演变的可能性 | 第27-30页 |
(三) 在上述两对貌似关系中,都能观察到“11、13 反仪交互貌似”这一规律,表现为音差系数144/143 | 第30-31页 |
(四) 把两种中二度分别叠置于大全音之上,可得到另外两种中三度 | 第31页 |
(五) 把两种中二度分别叠置于小全音之上,可得到又两种中三度 | 第31-32页 |
(六) 上述6 种中三度,从低到高予以排序,得到如下系列 | 第32页 |
(七) 上述6 种中三度,成套作五度相生移位,可获得其它各种“中立音”音律现象的理论数据 | 第32-33页 |
二、对“跃迁”概念的移植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对古籍文献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律数的理解 | 第35-40页 |
第三节 中立音审美意义的音乐物理学依据 | 第40-45页 |
一、中立音的整数比性质符合共振原理 | 第40-42页 |
二、心理物理学语境中的中立音分析 | 第42-43页 |
1. 听觉的“位置理论” | 第42页 |
2. 听觉系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 | 第42-43页 |
三、有理数与无理数 | 第43-4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各民族、地区、国家民间音乐的测音数据分析 | 第45-83页 |
第一节 谱例及测音结果 | 第46-57页 |
第二节 各民族特殊调式音阶的乐律学分析 | 第57-71页 |
第三节 非典型中立音的音律现象 | 第71-81页 |
第一类,含主音上纯四、五度的调式音阶 | 第72-73页 |
第二类,含主音上纯五度的调式音阶 | 第73-74页 |
第三类,含主音上纯四度的调式音阶 | 第74-75页 |
第四类,主音上既无纯四度,也无纯五度的调式音阶 | 第75-76页 |
第五类,除了含七分、七倍音律以外,还含其它中立音的混合型调式音阶 | 第76-8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四章 出土乐器测音数据所反映的中立音程关系 | 第83-101页 |
第一节 新石器时期的乐器测音数据分析 | 第83-88页 |
第二节 殷代编钟、磬测音数据分析 | 第88-89页 |
第三节 西周编甬钟、编磬测音数据分析 | 第89-94页 |
第四节 春秋、战国乐器测音数据分析 | 第94-9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五章 中立音赖以存在的民间乐器机制 | 第101-131页 |
第一节 吹管乐器匀孔现象的律学意义 | 第101-108页 |
一、西安古乐中的匀孔笛 | 第101-104页 |
二、少数民族的匀孔乐器 | 第104-108页 |
第二节、琉特类乐器的中立音 | 第108-113页 |
一、有品琉特类乐器的中立音品位 | 第109-111页 |
二、无品琉特类乐器的中指指位 | 第111-113页 |
第三节、齐特尔类乐器的中立音机制 | 第113-125页 |
一、古琴第十三徽 | 第113-120页 |
二、古琴古谱中徽间音位上的中立音 | 第120-125页 |
第四节 泛音乐器和定音乐器所使用的中立音 | 第125-131页 |
一、口弦 | 第125-126页 |
二、无指孔笛 | 第126-127页 |
三、云锣 | 第127-1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8页 |
附录 | 第128-131页 |
第六章 各民族中立音现象之文化背景比较 | 第131-153页 |
第一节 波斯阿拉伯乐系范围的中立音 | 第134-143页 |
一、与天国音阶相同或相近的音阶 | 第135-140页 |
1. 泰国的中立音音阶 | 第135-136页 |
2. 缅甸的中立音音阶 | 第136-137页 |
3. 伊朗的中立音音阶 | 第137-138页 |
4. 阿拉伯特性音阶 | 第138-140页 |
二、口弦与氐羌系族群移动的路线重叠 | 第140页 |
三、氐羌系族群的分布 | 第140-143页 |
第二节 中国乐系范围的中立音现象 | 第143-153页 |
一、中国境内的中立音现象及类别 | 第143-148页 |
1.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西南边地的中立音现象 | 第145-146页 |
2.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北方区域的中立音现象 | 第146-148页 |
3. 汉族地区的中立音现象 | 第148页 |
二、韩国音乐中的中立音现象 | 第148-149页 |
三、蒙古族音乐中的中立音现象 | 第149-15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1-153页 |
结语 | 第153-155页 |
参考书目 | 第155-160页 |
后记 | 第160-163页 |
附录一(测音报告及测音数据表) | 第163-174页 |
附录二(谱例) | 第174-175页 |
附录三 音程索引 | 第175-177页 |
附录四(2002 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证书)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