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7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8页 |
·研究现状综述 | 第8-15页 |
·介词研究概述 | 第8-9页 |
·介词“从”研究的现状 | 第9-15页 |
·小结 | 第15页 |
·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使用的术语、符号以及有关语料说明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使用的术语和符号的说明 | 第16页 |
·本文语料的主要来源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“从”字结构和“从”字框架的构成 | 第17-26页 |
·几个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·“介词框架” | 第17页 |
·“框式介词” | 第17页 |
·本文的观点 | 第17-18页 |
·在介词框架中常与介词共现的关联成分 | 第18-19页 |
·现代汉语中的“从”字结构和“从”字框架 | 第19-24页 |
·一般的“从”字结构 | 第19页 |
·“从”字框架 | 第19-24页 |
·“从”+X+方位词 | 第20-21页 |
·“从”+X+名词性词语 | 第21页 |
·“从”+X+连词 | 第21页 |
·“从”+X1+介词~1+X2 | 第21-22页 |
·“从”+X+准助词 | 第22-24页 |
·“从”字组近义介词构成框架异同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介词“从”和“从”字框架的产生和发展 | 第26-34页 |
·介词“从”的产生和发展 | 第26-27页 |
·介词“从”和介词“自”的功能兴替 | 第27-30页 |
·“从”字框架的形成 | 第30-34页 |
·介词框架产生的过程和方式 | 第30-32页 |
·“从”字框架形成的原因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“从”字结构的句法特点与句法功能 | 第34-42页 |
·“从”字结构的句法功能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“从”字结构的内部成分分析 | 第36-39页 |
·“从”字结构内部的层次差异 | 第36页 |
·“从+X+关联成分”框架中X 的成分分析 | 第36-39页 |
·“从”字结构的成句特点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5章 “从”字结构的语法意义和语义制约 | 第42-48页 |
·“从”字结构的语法意义 | 第42-44页 |
·介词“从”与VP 的语义制约关系 | 第44-46页 |
·“从”字框架类型差异与关联成分R 和VP 的语义关系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语料书目 | 第54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6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