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方言论文

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英文摘要第8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21页
 第一节 研究综述第10-13页
  一、西南官话的界定和分布区域第10-11页
  二、湖北西南官话研究综述第11-13页
 第二节 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3-17页
  一、研究对象第13-14页
  二、研究方法第14-17页
 第三节 研究目的与思路第17-19页
  一、研究目的第17-18页
  二、研究思路第18-19页
 第四节 材料来源第19-21页
第二章 声类的演变与层次第21-41页
 第一节 阳韵邪母字的塞擦化第22-25页
 第二节 舌齿音的演化第25-32页
  一、湖北官话方言舌齿音的分类第25-27页
  二、湖北官话方言知庄章声母的演变方向及其阶段先后第27-28页
  三、鱼虞韵知庄章组字的演变第28-30页
  四、西南官话止摄开口知庄章的分合类型第30-32页
 第三节 西南官话声母演变的例外第32-41页
  一、全清读入次清第32-36页
  二、全浊塞音、塞擦音声母仄声送气第36-41页
第三章 阴声韵和阳声韵的演变第41-61页
 第一节 遇摄的演变第42-46页
  一、模韵的读音类型第42-44页
  二、鱼虞韵的读音类型及层次第44-46页
 第二节 蟹止摄的演变第46-53页
  一、止开三、蟹开三四帮组字的演化第47-49页
  二、西南官话元音前高化现象探析第49-52页
  三、止摄合口韵的历史层次第52-53页
 第三节 果摄的历史层次第53-54页
 第四节 通摄舒声韵的层次第54-61页
  一、湖北西南官话阳声韵韵尾的类型第54-55页
  二、湖北省西南官话通摄舒声韵的层次第55-61页
第四章 入声韵的演变第61-108页
 第一节 入声韵在湖北西南官话中的演化第61-75页
  一、入声韵同阴声韵的分合类型第61-70页
  二、摄的概念及十六摄的来源第70-71页
  三、文献所载的阴入分合关系第71-73页
  四、湖北西南官话与《中原音韵》阴入分合类型的比较第73-74页
  五、小结第74-75页
 第二节 宕江入的演变第75-81页
  一、宕江入在湖北西南官话中的层次第75-77页
  二、宕江入演化的地理类型第77-81页
 第三节 曾梗入的演变第81-96页
  一、德、陌二、麦韵的演变第81-84页
  二、德陌麦韵韵类的归并第84-86页
  三、鄂北西南官话德陌麦韵带i介音现象探析第86-91页
  四、川黔滇西南官话曾开一、梗开二入的演变第91-96页
 第四节 咸山摄入声韵第96-100页
  一、咸山开一入的韵母第96-99页
  二、职韵庄组字和薛叶韵、麻三知章组字的分合关系第99-100页
 第五节 通摄入声的演变第100-108页
  一、通摄入声的韵母第100-101页
  二、屋一、沃韵的演变第101-103页
  三、屋三、烛韵的演变第103-108页
第五章 调类的演变第108-113页
 一、湖北西南官话声调概述第108-109页
 二、入声调的归并第109-112页
 三、去声的演变第112-113页
第六章 湖北西南官话与周边方言第113-122页
 第一节 湖北西南官话合口介音的消失第113-116页
  一、蟹止山臻合口韵今韵母第113-115页
  二、小结第115-116页
 第二节 从武汉方言的文白异读看二者的关系第116-122页
  一、武汉方言白读形式的来源第116-117页
  二、自1899年后武汉方言的变化第117-120页
  三、小结第120-122页
第七章 余论第122-156页
 第一节 湖北西南官话的特征及其分区第122-132页
  一、有关西南官话形成的诸家意见第122-123页
  二、湖北西南官话的特征分布区第123-127页
  三、湖北西南官话的分组第127-129页
  四、小结第129-132页
 第二节 黄孝方言的性质第132-154页
  一、从鱼虞韵的历史层次看黄孝方言的性质第133-138页
  二、从蟹止合的历史层次看黄孝方言的性质第138-143页
  三、黄孝方言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来源第143-148页
  四、黄孝方言第二人称单数[n]的来源第148-153页
  五、结论第153-154页
 第三节 结论第154-156页
  一、研究结论第154-155页
  二、研究展望第155-156页
附录 湖北官话方言代表点音系第156-162页
参考文献第162-169页
后记第169-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
下一篇:汉语名词陈述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