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25页 |
一、选题:形式语言与现实意义 | 第9-13页 |
二、借鉴与回顾 | 第13-24页 |
三、题解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铜本位货币体系中的白银地位变迁 | 第25-42页 |
一、传统币制下的白银地位 | 第25-30页 |
二、明代钱法和白银的禁与驰 | 第30-38页 |
三、财政取向下的明清白银价值 | 第38-42页 |
第三章 中西贸易及其外银的输入 | 第42-81页 |
一、历史背景 | 第42-44页 |
二、外国白银的输华与流通 | 第44-60页 |
(一)葡萄牙与中国的贸易 | 第48-52页 |
(二)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 | 第52-56页 |
(三)荷兰与中国的贸易 | 第56-58页 |
(四)英国与中国的贸易 | 第58-60页 |
(五)美国与中国的贸易 | 第60页 |
三、内流白银的种类和形制 | 第60-70页 |
(一)本洋钱 | 第62-65页 |
(二)马钱 | 第65-66页 |
(三)十字钱 | 第66页 |
(四)鹰洋 | 第66-68页 |
(五)龙洋 | 第68-69页 |
(六)其它 | 第69-70页 |
四、外国流入中国白银的数量统计 | 第70-81页 |
(一)葡萄牙 | 第73-74页 |
(二)西班牙 | 第74-76页 |
(三)荷兰 | 第76-77页 |
(四)英国 | 第77-79页 |
(五)美国 | 第79-80页 |
(六)其它 | 第80-81页 |
第四章 中日贸易及其日本银的输入问题 | 第81-97页 |
一、日本银输入的背景 | 第81-83页 |
二、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 | 第83-89页 |
(一)朝贡贸易阶段 | 第83-85页 |
(二)东南沿海为主的中日海上民间贸易 | 第85-87页 |
(三)日本德川幕府锁国后对去日华船的配额阶段 | 第87-89页 |
三、中日贸易间的进出口商品 | 第89-93页 |
四、日本白银输入中国数量的估算 | 第93-97页 |
第五章 外银内流背景下明清政府金融政策的两难对策 | 第97-107页 |
一、抵制用银强化中央财政的货币对策 | 第97-99页 |
二、朝野知名人士主张"废银"的代表性观点 | 第99-103页 |
1、黄宗羲的废银主张 | 第99-100页 |
2、王夫之的废银论 | 第100-101页 |
3、顾炎武的禁银主张 | 第101-102页 |
4、唐甑的反对用银的意见 | 第102-103页 |
三、以银济钱顺应商品经济的货币理论 | 第103-107页 |
第六章 外银内流背景下的社会整合和冲突体系 | 第107-129页 |
一、海外贸易发展与丝茶产地商品经济的成熟 | 第107-111页 |
二、海商阶层的活跃和崇商拜钱的社会风尚 | 第111-118页 |
三、商贸领域外银的广泛应用和银贵钱贱问题 | 第118-12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29-141页 |
附录1:欧洲历史古图:大航海路线图 | 第141-142页 |
附录2:欧洲历史古图:美洲航海白银之路 | 第142-143页 |
附录3:欧洲历史古图:印度洋与南中国海航路图 | 第143-144页 |
附录4:欧洲历史古图:欧洲寻找中国和印度新航路示意图(1486—1616) | 第144-145页 |
后记 | 第145-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