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32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相关文献述评 | 第13-24页 |
一、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| 第14-20页 |
二、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| 第20-24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、结构安排与论文创新及不足 | 第24-27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二、结构安排 | 第25-26页 |
三、本论文的创新 | 第26页 |
四、本论文的不足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重要概念说明 | 第27-30页 |
一、论文重要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| 第27-28页 |
二、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界定 | 第28-30页 |
注释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国际收支:基本理论和方法 | 第32-52页 |
第一节 国际收支核心账户及之间的基本关系 | 第32-36页 |
一、国际收支核心账户说明 | 第32-34页 |
二、几个国际收支账户间的基本关系 | 第34-36页 |
第二节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分析 | 第36-39页 |
一、经常账户与国内吸收 | 第36-37页 |
二、经常账户与一国国际投资头寸 | 第37-38页 |
三、经常账户和一国储蓄-投资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可供中国借鉴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述评 | 第39-45页 |
一、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 | 第39-41页 |
二、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 | 第41-42页 |
三、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方法 | 第42-44页 |
四、国际收支的跨期分析方法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成长阶段理论述评 | 第45-50页 |
一、萨缪尔森的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在中国的应用 | 第46-48页 |
二、瑟尔沃的国际收支资本流动演化阶段学说及在中国的应用 | 第48-50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注释 | 第51-52页 |
第三章 中国国际收支研究(1982~2007):历史数据分析及其背后的逻辑 | 第52-108页 |
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历史数据的描述与分析研究 | 第52-69页 |
一、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| 第52-57页 |
二、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一级账户子账户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| 第57-69页 |
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研究 | 第69-73页 |
一、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国内储蓄—投资之间的理论模型 | 第69-70页 |
二、中国经常账户余额与储蓄—投资时间序列关系的数据检验 | 第70-72页 |
三、中国经常账户余额和国际投资头寸之间关系的数据检验 | 第72-73页 |
第三节 中国与最主要贸易伙伴国国际收支的比较研究 | 第73-88页 |
一、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流向、流量等经济指标概况 | 第73-74页 |
二、美国、日本、德国国际收支概况:1982—2007年 | 第74-80页 |
三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平衡表(BOP)核算框架下,中、美、日、德国际收支对比研究 | 第80-83页 |
四、中、美、日、德,国际收支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对比研究 | 第83-88页 |
第四节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研究 | 第88-104页 |
一、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| 第89-92页 |
二、中美国际贸易统计规则的不同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| 第92-94页 |
三、国际产业转移、FDI、加工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| 第94-100页 |
四、中国国内储蓄持续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| 第100-104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注释 | 第105-108页 |
第四章 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实证研究 | 第108-151页 |
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08-121页 |
一、需针对研究的中国国际收支问题(之一) | 第108-109页 |
二、相关重要文献回顾 | 第109-111页 |
三、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基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 | 第111-119页 |
四、结论及相关政策调整建议 | 第119-121页 |
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可维持性研究 | 第121-131页 |
一、需针对研究的中国国际收支问题(之二) | 第122页 |
二、相关文献述评 | 第122-124页 |
三、模型与数据 | 第124-126页 |
四、计量分析与检验 | 第126-130页 |
五、结论及现实意义 | 第130-131页 |
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关系研究 | 第131-147页 |
一、需针对研究的中国国际收支问题(之三) | 第132-133页 |
二、相关重要文献述评 | 第133-135页 |
三、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| 第135-145页 |
四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| 第145-147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147-148页 |
注释 | 第148-151页 |
第五章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模型研究 | 第151-179页 |
第一节 宏观经济变量冲击与中国经常账户波动 | 第151-164页 |
一、问题的引出:概率模型视角 | 第151-152页 |
二、相关文献述评 | 第152-154页 |
三、模型构建和计量分析结果 | 第154-161页 |
四、结论及政策含义 | 第161-164页 |
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数值模拟与预测 | 第164-176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:数值模拟视角 | 第164-165页 |
二、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动态方程模型 | 第165-168页 |
三、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敛散性与逆转分析 | 第168-174页 |
四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| 第174-176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176-177页 |
注释 | 第177-179页 |
第六章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控研究 | 第179-220页 |
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:深层原因与对策 | 第179-204页 |
一、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原因及解决之道 | 第179-200页 |
二、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外在原因及解决之道 | 第200-204页 |
第二节 中国经济从失衡重新走向均衡:政策搭配与组合的视角 | 第204-214页 |
一、一国内、外经济运行与政策搭配及组合原理 | 第204-206页 |
二、中国"内"、"外"经济失衡调整的政策搭配与组合 | 第206-214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214-215页 |
注释 | 第215-22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220-2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4-235页 |
后记 | 第235-2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