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反应体系中黑根霉催化甾体C11α-羟基化的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前言 | 第8-23页 |
·甾体化合物概述 | 第8-10页 |
·甾体化合物性质及基本结构 | 第8页 |
·甾体化合物的分类及功效 | 第8-10页 |
·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 | 第10-14页 |
·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特点及转化方法 | 第10页 |
·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作用位点及类型 | 第10-12页 |
·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所面临的难题 | 第14页 |
·两相发酵在甾体微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| 第14-19页 |
·两相体系中生物转化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·两相体系中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两相体系中有机相的选择 | 第16-18页 |
·两相体系中有机相/水相的比例 | 第18页 |
·两相体系中添加氧促进剂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两相体系中添加外电子受体对生物转化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黑根霉催化甾体C11α-羟基化反应 | 第19-22页 |
·甾体C11α-羟基化概述 | 第19-20页 |
·羟基化反应原理 | 第20-21页 |
·黑根霉的性状及其催化甾体的C11 α-羟基化 | 第21-22页 |
·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3-24页 |
·实验菌种 | 第24页 |
·培养基 | 第2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菌种活化 | 第25页 |
·细胞干重法测定黑根霉发酵培养的生物量 | 第25页 |
·摇瓶培养及转化工艺 | 第25页 |
·7L发酵罐培养及转化工艺 | 第25页 |
·甾体底物处理方法 | 第25页 |
·羟化酶诱导实验 | 第25-26页 |
·两相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·两相转化体系的改进 | 第27页 |
·固定化黑根霉细胞 | 第27-28页 |
·样品的测定 | 第28-3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56页 |
·水相体系下黑根霉催化甾体的C11 α-羟基化 | 第30-41页 |
·接种量,发酵温度及摇瓶转速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菌体形态对转化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黑根霉发酵培养曲线 | 第32页 |
·摇瓶不同装液量对转化率影响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投料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pH对转化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羟化酶诱导实验 | 第34-37页 |
·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对转化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7L发酵罐转化过程曲线 | 第39-40页 |
·水相体系下黑根霉催化三种甾体底物的差异 | 第40-41页 |
·两相体系下黑根霉催化甾体C11α-羟基化 | 第41-52页 |
·分光光度法甾体溶解度的测定 | 第41-44页 |
·有机溶剂对细胞的毒性对比 | 第44-45页 |
·不同有机相对于11α-羟基化转化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乙酸丁酯/发酵液两相体系下的转化条件的研究 | 第46-52页 |
·固定化黑根霉催化甾体C11α-羟基化 | 第52-54页 |
·固定化细胞技术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| 第52-53页 |
·三种固定化黑根霉细胞细胞对转化的差异 | 第53页 |
·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/乙酸丁酯体系 | 第53-54页 |
·产物提取 | 第54-56页 |
4 结论 | 第56-57页 |
5 展望 | 第57-58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3-64页 |
8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