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7页 |
第一节 四川地区语言的发展与变迁 | 第16-20页 |
一 巴蜀王国时期的语言 | 第16页 |
二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语言 | 第16-17页 |
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巴蜀地区的语言 | 第17-18页 |
四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语言 | 第18-19页 |
五 元明清时期巴蜀地区的语言 | 第19页 |
六 四川地区语言发展史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20-23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20-23页 |
二 研究价值 | 第23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| 第23-27页 |
一 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二 研究对象 | 第24页 |
三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四 材料来源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声类的演变及其规律 | 第27-66页 |
第一节 舌齿音的分布及演化 | 第27-46页 |
一 舌齿音在四川西南官话的分布类型 | 第27-29页 |
二 舌齿音在类型三方言中的语音演变 | 第29-34页 |
三 类型二方言中的卷舌声母入声调字 | 第34-39页 |
四 舌齿音声母的演变方向和发展阶段 | 第39-40页 |
五 四川西南官话卷舌音的音值研究 | 第40-46页 |
第二节 泥来母的分布及演化 | 第46-54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泥来母的分布类型 | 第46-47页 |
二 泥来母的演变及先后阶段 | 第47-49页 |
三 音变竞争的讨论 | 第49-54页 |
第三节 非组与晓组的分混及演化 | 第54-61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古非晓组的分混类型 | 第54页 |
二 非晓组的演变及先后阶段 | 第54-57页 |
三 音变原理 | 第57-59页 |
四 f和x的稳定性考察 | 第59-61页 |
第四节 端组声母的擦化现象 | 第61-66页 |
一 端组擦化现象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 | 第61-62页 |
二 端组声母擦化现象的语音学解释 | 第62-63页 |
三 "不协合力"与"协合力" | 第63-66页 |
第三章 阴声韵和阳声韵的演变 | 第66-80页 |
第一节 果摄的读音及演变 | 第66-72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果摄的读音及其演变 | 第66-68页 |
二 果摄一等歌戈开合韵的混并与对立 | 第68-72页 |
第二节 流摄的读音及演变 | 第72-76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流摄的读音 | 第72页 |
二 流摄鼻音韵尾的分布及来源 | 第72-76页 |
第三节 鼻音韵尾的演变 | 第76-80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鼻音韵尾的类型 | 第76-77页 |
二 鼻音韵尾的演变 | 第77-78页 |
三 鼻音韵尾消变的规律 | 第78-80页 |
第四章 入声韵的演变 | 第80-134页 |
第一节 入声韵的总体演变趋势 | 第80-94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中古入声韵今读 | 第80-81页 |
二 入声韵和阴声韵的分合 | 第81-90页 |
三 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分合 | 第90-94页 |
第二节 咸山摄入声韵 | 第94-100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咸山摄入声韵的读音 | 第94-96页 |
二 山摄合三薛、月韵、四等屑韵精见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| 第96-100页 |
第三节 深臻曾梗摄入声韵 | 第100-128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臻深曾梗入声韵的读音 | 第100-104页 |
二 深臻曾梗开三四入声韵非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及其演变 | 第104-112页 |
三 深、臻、曾、梗开三缉、质、职、昔韵知章组的读音及其演变 | 第112-118页 |
四 曾开一入德韵、梗开二入陌麦韵的读音及其演变 | 第118-128页 |
第四节 宕江摄入声韵 | 第128-134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宕江摄入声韵的读音 | 第128-129页 |
二 "缚"字在西南官话中的读音 | 第129-131页 |
三 一等屋韵精组、三等屋、烛韵精见系字的异读及音变 | 第131-134页 |
第五章 声调的演变 | 第134-147页 |
第一节 四川西南官话声调概况 | 第134-139页 |
一 声调调类的分合 | 第134-135页 |
二 调值差别及其区域分布 | 第135-139页 |
第二节 四川西南官话入声调的独立及分派研究 | 第139-147页 |
一 入声独立及分派情况综述 | 第139-140页 |
二 独立入声调的调值分类及其分布 | 第140-141页 |
三 入声调的归并分布及其成因 | 第141-14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47-154页 |
第一节 四川西南官话的特征及其分区 | 第147-152页 |
一 四川西南官话的特征及其成因 | 第147-148页 |
二 四川西南官话的分区 | 第148-152页 |
第二节 余论 | 第152-154页 |
一 研究结论 | 第152-153页 |
二 研究展望 | 第153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0页 |
附录 四川西南官话方言代表点音系(笔者调查) | 第160-16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