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满族民歌音乐形态与演唱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27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2-2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23-24页 |
五、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| 第24-27页 |
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演进历程 | 第27-43页 |
第一节 满族史略 | 第27-37页 |
一、族源及分布 | 第27-28页 |
二、人口、语言文字 | 第28-31页 |
三、民俗、宗教信仰 | 第31-37页 |
第二节 满族民歌 | 第37-43页 |
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田野寻踪 | 第43-67页 |
第一节 辽宁省满族民歌田野调查 | 第43-50页 |
一、新宾县 | 第43-46页 |
二、岫岩县 | 第46-50页 |
第二节 吉林省满族民歌田野调查 | 第50-59页 |
一、吉林市 | 第50-58页 |
二、九台市 | 第58-59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满族民歌田野调查 | 第59-64页 |
一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 | 第59-63页 |
二、孙吴县四季屯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民歌田野调查 | 第64-67页 |
一、调查背景 | 第64页 |
二、调查过程 | 第64-67页 |
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形态 | 第67-130页 |
第一节 满族民歌的题材 | 第67-97页 |
一、劳作歌 | 第67-71页 |
二、时政歌 | 第71-77页 |
三、仪礼歌 | 第77-81页 |
四、生活歌 | 第81-87页 |
五、情歌 | 第87-92页 |
六、童趣歌 | 第92-97页 |
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音乐组织形式 | 第97-130页 |
一、旋律 | 第97-107页 |
二、节奏、节拍 | 第107-113页 |
三、曲式 | 第113-125页 |
四、歌词 | 第125-130页 |
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分析 | 第130-194页 |
第一节 语言环境下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30-143页 |
一、满语演唱的满族民歌 | 第130-135页 |
二、汉语演唱的满族民歌 | 第135-138页 |
三、满汉语交融演唱的满族民歌 | 第138-143页 |
第二节 多元形态下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43-163页 |
一、一声众和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43-146页 |
二、半吟半唱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46-148页 |
三、哼唱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48-163页 |
第三节 展演中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63-179页 |
一、民俗信仰中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63-171页 |
二、媒体推崇下的满族民歌演唱 | 第171-179页 |
第四节 鄂温克民歌及其与满族民歌的比较 | 第179-194页 |
一、鄂温克民歌的演唱 | 第179-186页 |
二、满族民歌与鄂温克民歌的音乐形态 | 第186-191页 |
三、满族民歌与鄂温克民歌的演唱比较 | 第191-194页 |
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现代传承 | 第194-219页 |
第一节 满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| 第194-202页 |
一、民间化的自然传承 | 第194-197页 |
二、展演中的传承 | 第197-200页 |
三、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| 第200-202页 |
第二节 满族民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02-209页 |
一、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变化 | 第202-204页 |
二、商业化展演中的文化重构 | 第204-206页 |
三、文化趋同化中的民族认同 | 第206-209页 |
第三节 对满族民歌传承的对策 | 第209-219页 |
一、维护文化持有人的基本权益 | 第209-211页 |
二、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 | 第211-215页 |
三、呼唤全民“非遗”保护意识 | 第215-219页 |
结语 | 第219-2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1-228页 |
后记 | 第228-229页 |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| 第2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