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课题应用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人体体征参数检测研究进展和现状 | 第10-19页 |
1.2.1 皮肤表面性质参数的测量 | 第10-13页 |
1.2.2 心脏活动状态的测量 | 第13-17页 |
1.2.3 血压及阻抗容积率的测量 | 第17-18页 |
1.2.4 人体体征信号的降噪算法 | 第18-19页 |
1.3 课题的提出 | 第19-20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20-23页 |
1.4.1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人体阻抗及生物电的电容耦合测量 | 第23-38页 |
2.1 人体生物阻抗及生物电信号 | 第23-25页 |
2.2 人体皮肤表面电特性测量 | 第25-29页 |
2.3 心电信号的测量原理及分析 | 第29-34页 |
2.3.1 心电信号的检测电极 | 第30-31页 |
2.3.2 心电信号检测中的噪声干扰 | 第31-34页 |
2.4 阻抗容积率的测量原理及分析 | 第34-37页 |
2.4.1 阻抗容积率的产生 | 第35-36页 |
2.4.2 阻抗容积率测量的电极布局 | 第36-3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皮肤表面阻抗测量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| 第38-57页 |
3.1 皮肤表面阻抗的测量模型 | 第38-40页 |
3.2 皮肤表面电阻抗的双频方波测量 | 第40-46页 |
3.2.1 双频方波测量阻抗的仿真实验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.2 双频方波测量电路的标准元件实验 | 第42-45页 |
3.2.3 皮肤表面阻抗的双参数测量系统 | 第45-46页 |
3.3 人体皮肤测量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46-56页 |
3.3.1 自然皮肤表面性质的双参数测量 | 第46-48页 |
3.3.2 温度对皮肤阻抗双参数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3.3 皮肤不同区域的阻抗双参数 | 第50页 |
3.3.4 化妆品类似物与阻抗双参数 | 第50-5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4章 电容耦合测量电极及体表电信号的非接触获取 | 第57-78页 |
4.1 人体体表电信号的非接触式测量 | 第57-60页 |
4.2 电容耦合测量电极设计 | 第60-61页 |
4.3 心电信号的提取及信号调理电路 | 第61-65页 |
4.4 参考电极的配置方式与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5-69页 |
4.4.1 无源式参考电极 | 第66-67页 |
4.4.2 驱动式参考电极 | 第67-68页 |
4.4.3 浮地式参考电极 | 第68-69页 |
4.5 电极-皮肤接触阻抗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5.1 参考电极-皮肤接触阻抗 | 第70-71页 |
4.5.2 检测电极-皮肤接触阻抗 | 第71-72页 |
4.6 足部ECG和IPG信号的非接触式测量 | 第72-77页 |
4.6.1 足部ECG的非接触式提取 | 第73-75页 |
4.6.2 足部IPG的非接触式提取 | 第75-7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5章 低信噪比信号的奇异谱降噪算法 | 第78-105页 |
5.1 传统数字滤波器与奇异谱分析 | 第78-82页 |
5.1.1 传统数字滤波器 | 第78-79页 |
5.1.2 奇异谱分析 | 第79-82页 |
5.2 奇异谱分析的滑动窗长 | 第82-89页 |
5.2.1 滑动窗长选取的计算公式 | 第82-85页 |
5.2.2 滑动窗长选取的仿真实验 | 第85-89页 |
5.3 奇异谱分析的主元序列 | 第89-95页 |
5.3.1 时域特征匹配方法 | 第89-93页 |
5.3.2 频域特征匹配方法 | 第93-95页 |
5.4 奇异谱分析的快速算法分析 | 第95-100页 |
5.4.1 奇异谱分析的迭代计算 | 第95-98页 |
5.4.2 快速算法的仿真实验分析 | 第98-100页 |
5.5 网络型迭代奇异谱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6章 人体体表电信号的非接触式获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05-131页 |
6.1 人体体表电信号的电容耦合测量系统 | 第105-106页 |
6.2 心电信号的非接触式测量与降噪 | 第106-119页 |
6.2.1 驱动式ECG的特征提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07-113页 |
6.2.2 浮地式ECG的特征提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13-117页 |
6.2.3 无源式ECG的特征提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17-118页 |
6.2.4 运动中ECG的特征提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18-119页 |
6.3 足部ECG和IPG信号的非接触式获取与处理 | 第119-127页 |
6.3.1 足部心电信号的非接触式提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20-121页 |
6.3.2 足部IPG的非接触式提取和降噪处理 | 第121-123页 |
6.3.3 脉冲抵达时间PAT的测量 | 第123-127页 |
6.4 呼吸信号与肌电信号的信号特征提取 | 第127-130页 |
6.4.1 心电信号中呼吸信号的提取 | 第128页 |
6.4.2 肌电信号的降噪处理与信息提取 | 第128-130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1-134页 |
7.1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31-132页 |
7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32页 |
7.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132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