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》的选编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研究缘起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1-14页 |
(一)关于石门坎平民教育运动的研究 | 第11页 |
(二)关于《千字课》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《千字课》的概述 | 第15-19页 |
第一节 社会背景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编者背景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《千字课》的生字研究 | 第19-27页 |
第一节 《千字课》生字字量分析 | 第19-21页 |
一、数据分析 | 第19-20页 |
二、关于字量分析的结论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《千字课》生字字种分析 | 第21-27页 |
一、独体字分析 | 第21-24页 |
二、特强级构词字 | 第24-27页 |
第三章 《千字课》的选文研究 | 第27-39页 |
第一节 《千字课》选文题材类型分析 | 第29-33页 |
一、“生活主题”类分析 | 第29-30页 |
二、“人物传记”类分析 | 第30-31页 |
三、“公民党义”类分析 | 第31-32页 |
四、“故事道义”类分析 | 第32-33页 |
五、“其他”类分析 | 第33页 |
第二节 《千字课》选文体裁类型分析 | 第33-35页 |
一、普通文体裁分析 | 第34页 |
二、文学类选文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《千字课》选文语言的分析 | 第35-39页 |
一、朴素自然的生活化表达 | 第35-36页 |
二、选文中修辞手法分析 | 第36-39页 |
第四章 《千字课》的插图研究 | 第39-49页 |
第一节 《千字课》插图的分类与特点 | 第39-44页 |
一、插图分类分析 | 第40-42页 |
二、插图的特点研究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《千字课》插图的功能 | 第44-49页 |
一、教育功能 | 第44-46页 |
二、趣味功能 | 第46-47页 |
三、美育功能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《千字课》的时代意义及当今启示 | 第49-55页 |
第一节 《千字课》的时代意义 | 第49-51页 |
一、提高了当地文化教育水平 | 第49-50页 |
二、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习惯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《千字课》的当今启示 | 第51-55页 |
一、《千字课》对识字教材编写的启示 | 第51-53页 |
二、《千字课》对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启示 | 第53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