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论文

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建构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绪论第11-41页
    一、问题提出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现实呼唤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和学习二元关系的理性省思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习方式及学习场域的变革驱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第14-16页
    二、文献综述第16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外关于学生身份的研究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内关于学生身份的研究第22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关于学生身份的研究述评第30-31页
    三、核心概念界定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身份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习者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习者身份第34-35页
    四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目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36-37页
    五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思路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38页
    六、研究重点与难点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重点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难点第39-41页
第一章 学习者身份的意涵及教育价值探析第41-73页
    一、学习和身份的相遇第42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育:追寻完整之人的生命旅程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习:由认知的发展走向意义的建构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身份:一种关怀自我的主体学习观第52-55页
    二、学习者身份的概念意涵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习实践:成为学习者的必由途径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主观学习经历:由标识到意义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习者身份:对自我作为学习者意义的建构第60-63页
    三、学习者身份的教育价值探析第63-7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习者身份的内在价值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习者身份的外在价值第66-73页
第二章 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立论依据第73-99页
    一、“学生”及“学习者”的辩证考究第73-8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学生”由来的历史考究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现代教育中的“学生”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何谓“学习者”?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“学生”和“学习者”的异同第81-84页
    二、学习空间及学习情境的现代性变革第84-9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作为传统学习空间的中的“学生”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作为现代学习空间中的“学习者”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“在打铁中成为铁匠”第89-92页
    三、未来学校教育哲学的转向第92-9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由被动的“接受者”到主动的“建构者”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由对“学习结果”的关注走向对“学习力”的关注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由“学生”到“学习者”转变第96-99页
第三章 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理论模型第99-151页
    一、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理论维度第99-10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习者身份的个体及社会维度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习者身份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习者身份的稳定及变革维度第106-109页
    二、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理论模型初探第109-1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已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身份建构的贡献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已有身份理论对学习者身份建构的贡献第118-1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理论模型建构第126-143页
    三、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理论模型示例第143-1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习者身份的理论模型图像第143-1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习者身份的结构要素关联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习者身份的结构要素交叉分析第146-151页
第四章 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过程第151-217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设计第152-1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目标第15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问题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研究性质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研究方法第154-15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研究对象第158-161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研究伦理第161-163页
    二、研究实施第163-1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过程第16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分析架构第164-16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发现第165-19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二东的故事第166-17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春丽的故事第175-1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夏荷的故事第182-18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常青的故事第188-195页
    四、影响因素第195-20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个人层面第195-19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师层面第198-20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同侪层面第200-20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学校层面第201-203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社会层面第203页
    五、讨论总结第203-2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核心主题分析第203-2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结论概述第212-217页
第五章 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建构路径第217-251页
    一、转变教育主体的角色认知第217-2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师认知的转变第217-2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生认知的转变第221-2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基于师生机体的对话协商第223-225页
    二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第225-2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寻求互动中的教学权力平衡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的联系第227-2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厘定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第229-23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归回学习者的固有学习责任第230-2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健全学习评估的目的和职能第231-232页
    三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第232-2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建立多元取向的学习目标第233-2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制定富于个性的学习计划第235-2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创设适宜的小班教学环境第236-23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寻求多重领域的策略支持第238-240页
    四、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与配合第240-2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借力科技的多方支撑与协助第241-2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提倡学生参与学习路径定制第242-2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提供灵活及自主的课程选择第243-24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建立差异性的学习评估模式第244-245页
    五、基于自我技术的学习者身份形塑第245-2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自我审查技术的应用实践第246-2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倾听技术的实践应用第2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质疑技术的实践应用第247-24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写作技术的实践应用第24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练习技术的实践应用第248-249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越界体验技术的实践应用第249-251页
结语第251-253页
参考文献第253-273页
后记第273-277页
附录第277-27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279页

论文共2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hree Essay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
下一篇:机载方位多通道SAR相干成像关键技术研究及实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