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页 |
Реферат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一、研究对象与目的 | 第8-9页 |
(一)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(二)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二)论文结构 | 第13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4页 |
注释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6-25页 |
一、构式理论 | 第16-18页 |
(一)理论渊源 | 第16-17页 |
(二)构式理论的主要观点 | 第17-18页 |
二、级次与标准理论 | 第18-21页 |
(一)级次理论 | 第18-20页 |
(二)标准理论 | 第20-21页 |
三、预设理论 | 第21-22页 |
四、范畴化理论 | 第22页 |
五、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 | 第22-2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3页 |
注释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“X-X,Y-Y”构式的界定与语义类型 | 第25-35页 |
一、“X-X,Y-Y”构式的界定 | 第25-29页 |
(一)汉语中的“X-X,Y-Y”构式 | 第25-26页 |
(二)俄语中的“X-X,Y-Y”构式 | 第26-29页 |
二、俄汉“X-X,Y-Y”构式的语义类型对比 | 第29-3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注释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“X-X,Y-Y”的相关构式——“X-X”构式 | 第35-47页 |
一、“X-X”构式的界定 | 第35-42页 |
(一)汉语中的“X-X”构式 | 第35-38页 |
(二)俄语中的“X-X”构式 | 第38-42页 |
二、俄汉“X-X”构式的语义类型对比 | 第42-4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5页 |
注释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“X-X,Y-Y”构式和“X-X”构式的认知语义对比 | 第47-57页 |
一、“X-X”构式的认知语义 | 第47-52页 |
(一)“X-X”判断式 | 第47-51页 |
(二)“X-X”让步式 | 第51-52页 |
二、“X-X,Y-Y”构式的认知语义 | 第52-54页 |
三、“X-X,Y-Y”构式和“X-X”构式的区别与联系 | 第54-5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6页 |
注释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