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9页 |
(一)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(四)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二、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| 第19-22页 |
(一)理论依据 | 第19-20页 |
(二)实践基础 | 第20-22页 |
三、“通渭地方文化”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| 第22-26页 |
(一)课程价值 | 第22-23页 |
1.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,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| 第22页 |
2.回归生活实践,构建新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 | 第22页 |
3.促进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目标更好的实现 | 第22-23页 |
(二)文化价值 | 第23-24页 |
1.传承通渭地方文化,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 | 第23页 |
2.认识多元文化,形成良好的文化认识形态 | 第23-24页 |
(三)人本价值 | 第24-26页 |
1.尊重学生特点,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| 第24-25页 |
2.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| 第25-26页 |
四、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可开发的内容要点梳理 | 第26-37页 |
(一)文学作品 | 第26-32页 |
1.东汉伉俪秦嘉徐淑诗文 | 第26-27页 |
2.通渭八景诗 | 第27-30页 |
3.《牛氏家言》 | 第30-32页 |
(二)通渭方言 | 第32页 |
(三)民俗艺术 | 第32-34页 |
1.通渭书画 | 第32-33页 |
2.通渭小曲 | 第33-34页 |
3.通渭剪纸 | 第34页 |
(四)红色文化 | 第34-37页 |
1.榜罗会议 | 第34-35页 |
2.长征诗碑 | 第35-37页 |
五、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实践策略 | 第37-53页 |
(一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| 第37-43页 |
1.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境调查 | 第37-41页 |
2.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课程化构想 | 第41-43页 |
(1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| 第41-42页 |
(2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内容选择 | 第42-43页 |
(二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课程化的实践策略 | 第43-51页 |
1.实践的基本要求 | 第43-44页 |
2.实践的教学方法 | 第44-45页 |
3.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实践案例 | 第45-51页 |
(三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建议 | 第51-53页 |
1.评价原则 | 第52页 |
2.评价实施建议 | 第52-53页 |
六、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| 第53-56页 |
(一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3-54页 |
(二)“通渭地方文化”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| 第54-56页 |
七、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4页 |
通渭县相关图片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