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1.1 宽恕 | 第12-18页 |
1.1.1 宽恕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1.1.2 宽恕的分类 | 第13页 |
1.1.3 宽恕的测量 | 第13-14页 |
1.1.4 宽恕的影响因素 | 第14-18页 |
1.2 感恩 | 第18-23页 |
1.2.1 感恩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1.2.2 感恩的测量 | 第19-20页 |
1.2.3 感恩的研究范式 | 第20-21页 |
1.2.4 感恩的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2.5 感恩的相关研究 | 第22-23页 |
1.3 感恩与人际宽恕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1.4 感恩、冒犯严重性对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2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 | 第26-30页 |
2.1 问题提出 | 第26-27页 |
2.2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2.2.1 创新点 | 第27页 |
2.2.2 研究意义 | 第27-28页 |
2.3 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3 研究一感恩对青少年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30-38页 |
3.1 研究1a特质感恩与青少年人际宽恕的关系研究 | 第30-34页 |
3.1.1 研究目的 | 第30页 |
3.1.2 研究假设 | 第30页 |
3.1.3 研究被试 | 第30-31页 |
3.1.4 研究材料 | 第31页 |
3.1.5 研究程序 | 第31页 |
3.1.6 研究结果 | 第31-34页 |
3.2 研究1b:状态感恩对青少年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3.2.1 研究目的 | 第34页 |
3.2.2 研究假设 | 第34-35页 |
3.2.3 预研究 | 第35页 |
3.2.4 研究被试 | 第35页 |
3.2.5 研究设计 | 第35页 |
3.2.6 研究材料与任务 | 第35-36页 |
3.2.7 研究程序 | 第36页 |
3.2.8 研究结果 | 第36-38页 |
4 研究二状态感恩、冒犯严重性对青少年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38-43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38页 |
4.2 研究假设 | 第38页 |
4.3 研究设计 | 第38页 |
4.4 研究被试 | 第38页 |
4.5 研究材料与任务 | 第38-39页 |
4.5.1 多维情绪量表 | 第38页 |
4.5.2 冒犯严重程度材料 | 第38-39页 |
4.6 研究程序 | 第39页 |
4.7 研究结果 | 第39-43页 |
4.7.1 操作性检验 | 第39-40页 |
4.7.2 状态感恩、冒犯严重性对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5 讨论 | 第43-48页 |
5.1 特质感恩对特质性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5.1.1 青少年特质感恩和人际宽恕的总体分布状况 | 第43页 |
5.1.2 青少年特质感恩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| 第43-44页 |
5.1.3 青少年人际宽恕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| 第44页 |
5.1.4 青少年特质感恩与人际宽恕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5.2 状态感恩对情境性人际宽恕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5.3 状态感恩、冒犯严重性对人际宽恕影响 | 第46-47页 |
5.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| 第47-48页 |
6 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7页 |
附录 | 第57-71页 |
附录A 研究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| 第57-60页 |
附录B 研究材料 | 第60-71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