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10-13页 |
0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0.2 研究问题 | 第10-11页 |
0.3 研究目标和意义 | 第11页 |
0.4 创新点 | 第11-13页 |
1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1 国内外文献回顾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向 | 第16-17页 |
2 概念界定、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| 第17-21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贫困大学生 | 第17页 |
2.1.2 心理状态 | 第17-18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2.2.1 社会支持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优势视角理论 | 第19页 |
2.2.3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分析框架 | 第20-21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3.1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| 第21页 |
3.1.1 小组工作模式 | 第21页 |
3.1.2 小组工作技巧 | 第21页 |
3.2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21-22页 |
3.2.1 选取的范围 | 第21-22页 |
3.2.2 选取的标准 | 第22页 |
3.3 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3.1 文献研究法 | 第22页 |
3.3.2 问卷调查法 | 第22页 |
3.3.3 访谈法 | 第22-23页 |
3.4 数据收集统计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4.1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3页 |
3.4.2 SPSS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4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| 第24-31页 |
4.1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表现 | 第24-27页 |
4.1.1 内心自卑 | 第24页 |
4.1.2 感到迷茫 | 第24-25页 |
4.1.3 时常焦虑 | 第25-26页 |
4.1.4 自我封闭 | 第26页 |
4.1.5 活动前症状自评量表(SCL-90)结果 | 第26-27页 |
4.2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原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4.2.1 贫困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中 | 第27页 |
4.2.2 家庭教育影响其心理状态发展 | 第27-28页 |
4.2.3 不良的校园文化易助长消极观念 | 第28-29页 |
4.2.4 社会对于贫困有不正确的价值观 | 第29-31页 |
5 小组工作方法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实务流程 | 第31-51页 |
5.1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| 第31-34页 |
5.1.1 小组的目标 | 第31页 |
5.1.2 小组成员招募 | 第31-32页 |
5.1.3 小组成员问题 | 第32页 |
5.1.4 小组活动设计 | 第32-33页 |
5.1.5 介入方案评估 | 第33-34页 |
5.2 小组介入实施过程 | 第34-48页 |
5.2.1 小组前期活动 | 第34-39页 |
5.2.2 小组中期活动 | 第39-46页 |
5.2.3 小组后期活动 | 第46-48页 |
5.3 小组介入结果评估 | 第48-51页 |
5.3.1 服务对象的评估 | 第48-49页 |
5.3.2 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| 第49-50页 |
5.3.3 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| 第50-51页 |
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1-5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1-52页 |
6.1.1 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存在较大问题 | 第51页 |
6.1.2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既受自身因素影响又受家庭、社会等影响 | 第51页 |
6.1.3 小组工作方法对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具有显著效果 | 第51-52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52-55页 |
6.2.1 加快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 | 第52页 |
6.2.2 引入小组方法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| 第52-53页 |
6.2.3 发挥家庭对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 | 第53页 |
6.2.4 构建反贫困歧视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 | 第53-54页 |
6.2.5 鼓励贫困大学生自尊自强并积极实践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